电影《归来》是根据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改编拍摄的电影。故事讲述了陆焉识与妻子冯婉喻多年未见,好不容易有了机会,两人却失之交臂,等他再次归来时,患病的冯婉喻已认不出他,繁华落尽,他们怀着各自强烈而执着的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而历经人生起伏的陆焉识被判入狱后自尊逐渐凋谢,多年后回到家中面对的是一直排斥他的儿子和对他爱怨纠结的女儿,妻子婉喻也突然失忆,陆焉识再次面临人生重大考验。
在看着《归来》这部电影,发现以爱情为载体的故事里,后面隐藏着激荡而丰富的历史反思,有着对个人苦难以及民族命运的深度思考。或者说,在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就作为个人的爱情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比这种错位更让人惋惜。电影主人公陆焉识终究在冯婉瑜的守候中“归来”,随着电影《归来》或者试图提示我们,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
而在故事的表层中,与《诗经》中的诗来相比,我更喜欢拉金的诗句:在所有的脸中,我只怀念你的脸。这青橄榄一样的诗句里平实而又朴素,却以排除法的方式,将一份铭心刻骨的怀念凸显出来。此间的精神与肉体受到双重打击的冯婉瑜选择了向后眺望,她逆时而行,而生活在过去的人群中一次次引颈寻觅着她的陆犯焉识。在她充满期盼的目光背后,不难看到在时间的深处,在她的青春时光中,有着她最为珍视的一段感情。她不认识现实中的陆焉识,却能死死记住他年轻时的脸,那张脸是她留恋的过去,是她生活的勇气,是她的命和她的一切。
也有人说,这相对于影片中的冯氏婉瑜大脑的一片混沌,作为知识分子象征的陆焉识的清醒则意味着他得独自承受所有的苦难,这是清醒者的宿命。在旧时代,鲁迅先生就曾说自己是黑屋里的先醒者,如果没有希望打破黑屋,还不如让他们在睡梦中死去。但是随着《归来》故事的发展,陆焉识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面对漫漫长路,他像冯婉瑜一样,选择了等待,他不离不弃,以百般的呵护、关心,耐心地等待一个人能够从黑暗的记忆深入归来。
当然也可以说,就一个人在精神深处期待着陆焉识能够回到她的过去,而另外一个人在现实里守候冯婉瑜能够回到他的当下和未来。彼此的坚持恰恰让两人无法在清醒的现实中重逢,这是两条铁轨相互守望的爱情,感人却又无望。然而正是向后的怀旧,以及前行中的期冀,这两种背行的力量让《归来》这部影片具有了极强的内在张力。
让人揪心期待了影片故事发展中的一百分钟里,看到的只是男女主人公人生故事的冰山一角。既没有山盟海誓,也没有玫瑰花,更没有卿卿我我的境头,删繁就简的情感呈现是那样的含蓄内敛,中国式的爱情以及思想的中国式表达,让简约的剧情分泌出巨大的能量,依旧被摁牢在座位上被影片故事的余味所控制。而这影片像是陈年佳酿,但不是那种一口把你灌醉的烈酒,你需要慢慢品。批评说它太平淡。那是因为看到的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其余的部分要靠心去体会。我喜欢这影片就因为它醇而不烈。
通常戏剧中,角色要想让人感动是先得让观众熟悉、认可并喜欢这个角色,然后当这个角色落难或者痛苦甚至挂掉时,才有催人心碎的力量,鲁迅所说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毁灭前得先得有“美好”,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想玩悲剧必须得遵循这个艺术规律,即要先“立人物”。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电影艺术作品上来就是展现人物痛苦,那么只是在博取观众的同情心,那就好比在看灾区里受难的人们,你与他素不相识看到他的“惨“,你也会伤心落泪但这可不是戏剧艺术。
倘若换个角度来看的话,任何电影的卖座都必然配合着时代的需要,对于如今这个满城尽是大钞票的时代来说,相濡以沫、纯爱隐忍就成为了表达爱情最热销的品牌。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认为爱情的绚烂比不过生活的平淡坚守,也是为什么所有的怀旧电影都一定要搭上一段青涩初恋的末班车的原因。这段相视不识眼前人,你说是幸福,让感情的事谁也说不清。
然而在电影中一切都被简化了,只有蛛丝马迹依稀可循。观众们只是知道,陆焉识那么爱冯婉瑜,而冯婉瑜也一直爱着那个活在自己心里的陆焉识。纵使相逢应不识。这是多么存在主义的一出戏剧。陆焉识不就是那个永不停歇的西西弗斯吗?一次又一次,他想尽办法,变换身份:方师傅、修琴的、念信的……他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陆焉识不工作,不劳动,他归来之后的整个身心都致力于“唤醒婉瑜”这项也许永远都不会有效果的事业。许多年过去了,他似乎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周而复始,这是他与生活和解的方式,里面有爱、有愧疚、有无奈、更有希望。
由此在观看电影《归来》时,从整体上来说这种题材的影片对张艺谋来说没有什么难度,巩俐和陈道明两位老戏骨倾情演绎还是能值回票价。还有片中饰演女儿的新任谋女郎张慧文,每次出场都让人眼前一亮,她的思想装扮和言行举止无不突出那个洗脑时代的特征。
于2014年5月19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