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中国好声音》感觉像是越来越“中国达人秀”化了。就像一家公司的两件产品,模具难免有所雷同,这不奇怪。若是回顾去年的“好声音”刚刚进入公众视野的时候,也有一边唱歌一边讲故事,甚至讲故事能力超过音乐能力的歌手比如徐海星,但抓住大众注意力的主要还是一道道独特声线和一轮轮转椅子悬念之间的奇妙关联。
不过像这四大导师都已经换了两个,刘欢和杨坤下,阿妹和汪峰上,那英和哈林继续。去年的导师真的像导师,甚至像《非你莫属》中的“老板团”,时不时上演一曲之后无人转身的戏码,还会动用毒舌把某个选手喷得脸上无光--选手命运操之于导师之手。然而让人更是觉得今年主宾移位,这导师也不再像导个师,反倒如同《非你莫属》里的求职者,选手也不再是“受气包”,个个都成了你争我夺的香饽饽。也许是经过了严格的海选,也许是编导们进行了剪辑,总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唱了半天没人要的“事故”。
自从《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开幕战,的确在导师打斗环节上与第一季比有过之无不及快。诸如像新加盟的阿妹初来乍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听到好声音就转,腰都快转脱了臼;那英强势依旧,多次抢白阿妹,甚至说出“她比你唱的好”这样伤人的话,两人几呈甄嬛式宫斗状;庾澄庆情商超高,言辞到位,补隙精准;汪峰理性有余,老夫子味重,煽动力不够。或者,从导师阵营整体看,相比第一季是有退步的,第一季刘欢的权威、准确,让他显得像一个定海神针,而这一季几位导师级差更小,插科打诨,互不给面,抢人的时候就显得急吼吼乱糟糟,易给观众一种“到了菜市场”的感觉。
而从另一侧面来说,连续两期看下来,导师那英越来越能说,或者应该怀疑她的口才已经超过华少。哈林越来越能挑事,我怀疑他制造戏剧效果的能力已超过导演。当然有时候会觉得假,觉得“好声音”成了“好小品”。可再一想,这又不是音乐学院的入学考试,唱得动听是种享受,争得破头也是种乐子。
当然,在不妨畅想一番第N季的《中国好声音》,那时候参加比赛的学员已经是当时歌坛的一线歌手,观众自然是乐见其成的,凭什么他们就是一线歌手啊,是骡子是马拉出来唱唱啊,你担心那四把椅子上有谁能做导师,歌坛这个讲究互帮互助的人脉圈子似乎不能有拆台的人,其实谁做导师很简单,从所有报名的观众里挑出四位观众即可,他们只要不是参加比赛的一线歌手的粉丝,其实将音乐作为市场的概念来看,真正的导师也只有观众。
于2013年8月4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