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娱乐媒体报道称,赵薇导演处女作《致青春》一鸣惊人,一“致”成潮,不仅影片大卖、票房飙升,还引发了一场追忆青春的热潮。在6月3日则被曝光了《致青春》剧组内部低调的庆功会,赵导一脸素颜,笑得非常开心。随后,王长田再次更新微博,发布一张《致青春》未曾公开的海报,海报是赵薇的巨幅头像。
的确,赵薇初执导筒便有如此佳绩,理应值得高兴的事情了,不过却也有网友发现电影《致青春》的海报与日本漫画家大友克洋的作品十分相似。对此,有网友表示抄袭、模仿或借鉴本身就不好鉴定,使得影片《致青春》没有照搬漫画作品并不能算是抄袭。或者在相比较漫画作品,电影《致青春》海报虽然有一定的改动,但从创意上来讲还是很明显的抄袭。
即便如此,在对于赵薇三年磨一剑完成的导演处女作《致青春》是合格的;如果作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算是优秀的。因为是处女导,因为是赵薇,因为有关锦鹏坐镇监制,因为有原著小说撑着骨架,充实着血肉等等缘故,所以在这部片子受关注、票房大卖是必然的。赵薇的改编很大胆,完全是以女性视觉来解读青春,对于大学生活的细节——比如男生宿舍的凌乱,每年开学时老生接新生的那种神态,男生追女生、女生谈男生……这些都还原得很形象,让所有上过大学的七零后、八零后感到身临其境,所以也就会有较为强烈的共鸣。而在这些细节就是青春的一部分,被赵薇翻个底朝天,难怪在电影院的笑声会此起彼伏。
然而作为一部影片来讲,在考虑完这是赵薇处女导因素,不可以苛求的同时,仍有必要对整部影片的得失进行反思。里面有多处败笔,有突兀和不合情理的地方,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女主人公们个个都是神圣爱情的卫道士,而男生们个个都成了糟蹋爱情的“王八蛋”;而毕业后的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爱情结局依旧个个悲情,女的要么为爱情而死,要么为生活而将就嫁给不爱的人,男的则灰头土脸,就是事业有成,却一副生活失败的范儿,很宿命论……这样的设置,这样撕裂的青春,难以配得上致敬二字。在青春的舞台上,其实大家都是平等的。
或者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上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方向。
而所谓青春怀旧,当然首先得要“青春”,“校园”、“爱情”是常见调料,这使影片能够保持对青年观众的吸引力。此外,这类电影的时代背景多少会跟当下拉开些距离,以提供怀旧感酝酿的温床。对于青春怀旧片来说,后者或许还更重要些,因为这样才能引起更多成年观众的兴趣和共鸣。就《致青春》而言,周边反馈固然对该片故事、人物批评甚多,但怀旧感还是做出来了那么一点——只要有这一点,目前的高票房也就不算偶然。这也是我看好这个领域的原因之一。
再者说,青春怀旧不只在中国有潜力,近年来,亚洲范围内也不时出现此类题材成功作品。例如韩国2011年的《阳光姐妹淘》,该片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剧本。相比之下,台湾同年推出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规则、圆熟不及,但青春感更强。内地其实也有类似例子,比如去年此时《3D泰坦尼克》异乎寻常的大卖,我想很多成年观众走进影院,或许不只是为了单纯重温此片,恐怕更多还是为了在此过程中对照、追忆当年的心境。
相比幻想类型和当下背景的现实题材,青春怀旧类电影或许会更容易让观众入戏。当然,这同样需要片中提供的背景细节具有一定的逼真度,至少不会穿帮。如此,故事、人物什么的倒在其次了,因为一旦怀旧感觉被触及,观众在观影时就会积极调动回忆和情绪来配合情境,与其说是电影感动了观众,不如说是观众自己感动了自己。
于2013年6月4日记
-------------------------------------------

赵薇(Vicki
Zhao),中国知名度最高及最具影响力的影视女演员、流行音乐女歌手。任职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副会长等多个影视专业及公益组织。四大花旦中唯一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的国际影后。98年凭借还珠格格红遍亚洲,
是中国唯一在影视歌三个领域全获得最佳和最受欢迎奖项的华语巨星。电影获26座影后,电视获9座视后,收视率亚洲第一,音乐获17座歌后,全亚洲专辑总销量达900万张。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硕士,首次执导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将于2013年4月26日上映。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的导演处女作,也是其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影片改编自著名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