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合伙人》讲述了由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时代下三个年轻人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拥有同样的梦想至一起打拼事业,共同创办英语培训学校的创业励志故事。然而,在观看王这部电影后的第一印象是,这片子既彻底地勾起了70后80后的复古情怀,又迎合了90后对炫酷机智影像的追求,无论是剧情、摄像、剪辑的技术层面,还是演员表演、主旨设定等内容层面,影片之于今日的中国电影,都是高水准的。
在近一段时间里,对于电影《中国合伙人》的议论颇多, 值得肯定的是电影《中国合伙人》故事的蓝本不言而喻,单从剧作上来说,它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节设置还原了一个“中国梦”的实现过程,那就是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终于换得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简而言之的鸡血加鸡贼,无限约等于鸡犬升天。电影表达的过程中的确很有意思。然电影主角成冬青是一个出身农村,脑子还不灵光的一个“土鳖”形象,经历了高考失败,依然希望通过复读考上大学来改变命运。“冬青娘,再让他试一次吧,地里的稻子又不是不长了”,在开明乡亲的劝说下,成冬青跨过了人生的第一个转弯,开始了从农民到知识分子的转变。
或者说,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艰难的历史选择,说到底我们还是背负了历史的包袱。我们那么渴望坚持自我,又那么渴望他人的承认,而后者本身就是对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用继承某种屈辱、不用承担某种压力,不用奋力站起来证明我们能站起来,能想躺着就躺着,只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躺着。总之一条,不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到青春岁月,我们貌似刚刚致敬了青春,像赵薇导演的电影《致青春》来说,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然而此刻我更欣赏陈可辛对于青春的解读,因为我们的青春,永远都不曾逝去。而且青春是一种心态,就像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三个人,他们把最辉煌的时段用在了合伙创业上,即使人到中年,也能一起共事,一起拼搏,当初的激情还在,青春就永远没有逝去。我一直在说,我走过的,正是青春,或许这句话里有年轻人的一股傲劲儿,但仔细想想,谁走过的,又不是青春呢?再一次致敬,为了这永不逝去的青春。
在这部电影里则把梦想以一种让你坚持就会幸福的东西。但谁又能确定他们的故事不是在讲述未来的我们?其实对于成功,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或许你觉得你离成功遥不可及,但当每次你走出一小步,时间久了再去回首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已走出如此之远。电影中孟晓骏说他们那一代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想“改变”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代人人生中的关键词,只有改变,才会有创新,才会突破去创造新的生活,然而正当我们还在考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的时候,现实早就给出了一个答案。
或者,随着年龄越大就越不敢提理想,觉得“理想”二字一旦说出口就难掩满腹的穷酸气,对于现实对于生活对于黄金粪土的妥协便赤裸裸的亮给人看,不管你人前多么满面春风都抵不住“理想”四两拨千斤的讽笑。当然,偶尔聊high喝大时也难免脱口而出,语言中枢早就进化到准确无误的直接跳过大脑在“理想”二字后马上接句露骨的自嘲话用以平衡酸味,且越刻薄越安心。
除了对理想的追逐,导演陈可辛也在片中表现出了他极其擅长的对年代戏的驾驭功底,该片相较于陈可辛为适应市场而拍摄的武侠片和歌舞片,而影片《中国合伙人》显得要自由得多,能够在片中所感受到,并引发思考的,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去看待自己的生活,去看待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如何通过最容易实现的沟通方式去寻找情感的共鸣。而在《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里,有人评论说是一种“合起火来骗人”,用电影的方式来骗梦想骗青春,即便如此让喜欢电影的人上了一回当,银幕内外都在这电影中的“骗术”里,被“娱乐”成了一锅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