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追梦人》,记得是许多年前电视连续剧《雪山飞狐》的片尾歌曲,感伤抑郁的女声中电视剧里的主人公袁紫衣一柄长剑,总是孤身一人浪迹天涯,那走在血中或落叶里,那张清秀的脸庞憔悴地让人心碎。而这首《追梦人》的歌曲,是罗大佑为纪念女作家三毛写的一首歌。也就是说,在三毛去世后,罗大佑特作词曲以缅怀故友。
追梦的人都应该是流浪着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迁徙或者转移,过着一种流动的生活。三毛从台湾到西班牙在到哈撒拉,追逐的梦里也许就是理想,是现实与想象的距离,也许那只是一种情绪、一种心态、一种对现有生活的焦虑。它可以牵引他们放弃那么多,奔赴下一站。那不安的灵魂不息的心灵不知疲惫地在追寻,直到自己的内心终于可以平静一些,但也许下一个流浪又在等待他们,任何一站都可能是驿站,终点也许只是有一天自己永远停留在那个地方。这是一种过程,一个寻梦的过程。
也许,追梦的人都惯于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状态进行反省,而不是麻木、无所谓地任由自身在其中消耗,在安定稳当的物质生活中秀麻醉。所以追梦也是逃离,一直在路上逃离人生鼎沸的尘世,逃离繁华眩目的霓虹。为了心灵的平静,生活的未可知是可以接受的,即使最后回头发现自己走错了路,在未可知里隐藏着下一个逃离。
那么在意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平静,可能最后发现自己的心灵家园并不存在了,虚无像黑洞一样存在于生活周围,焦虑不可避免地得寸进尺地吞噬人们,诗意栖居在这世上是永远无法寻觅的梦。而诸如像三毛,永不停息的追梦人,却用一双丝袜给她自己追来属于无数个梦划上了句号。
我们知道,在中国神话里的夸父逐日、希腊神话里的伊卡洛斯背负蜡制的翅膀迎向太阳。太阳就是他们的梦想,光明就是他们心灵的故乡,义无返顾而一往无前,是把光辉的背影留给了世界。
在没有麻木之前,谁没有梦想或满是棱角的梦,所以人们羡慕三毛、喜欢三毛。可是并不是谁都有勇气去追寻梦想。稳定的生活状态会让人的心也凝固下来,人们对不确定的事物有着本能的不安和恐惧,流动生活的未可知也许是不可承受的。人更多的是一个稳定或者华美的窝,而不充满理想色彩的心灵故乡。
于2013年1月4日记
【三毛简介】

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年仅四十八岁。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相关阅读】
歌曲《追梦人》是罗大佑为纪念女作家三毛写的一首歌。在三毛死的前一年,他们两个在电影《滚滚红尘》中合作,三毛是剧本,罗大佑是音乐。三毛去世后,罗大佑特作词曲以缅怀故友。这《追梦人》的曲子早就有了,这首曲子一共有四个词的版本(一曲多词在罗大佑的作品中屡见不鲜),第一个是香港电影《天若有情》的粤语版同名主题歌,是由李健达写的词,袁凤瑛演唱,时间是1990年;第二个是这部电影的国语版主题歌《青春无悔》,是罗大佑自己写的词,仍是由袁凤瑛演唱,时间不详细,应该也是1990年;第三个就是众所周知的《追梦人》,是台湾电视连续剧《雪山飞狐》的片尾曲,是罗大佑自己写的词,由凤飞飞演唱,时间是1991年;第四个是台语版《断梦曲》,是王武雄写的词,由罗大佑与ok男女合唱团演唱,时间是1995年。
三毛是1991年的第4天去世的,所以《追梦人》肯定在三毛死之后。可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就是《追梦人》和《青春无悔》的歌词完全一样,但是却多了四句歌词,而且歌名也不一样,罗大佑为什么要给一首本已成型的歌加进四句歌词,然后改换歌名,重编重唱,以另一首歌的形象示人呢?这在罗大佑以往的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以往罗大佑歌曲的同曲不同词,那是完全的不同,从来没有象这样仅仅加一段,然后换个名的,以罗大佑的个性,他是不会做这种投机取巧的事的)这里面一定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原因。仔细研究这四句被加进去的歌词,结合三毛死的日期,再结合三毛和罗大佑的关系,就会恍然大悟了。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