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
李长风
近些年,身边朋友的孩子里赴美留学的越来越多,于是就有一些人临行前走来向我询问一些有关美国的事。有一天,一个孩子突然问:你当年为什么去美国呢?我愣怔了一下,一时语塞,顿了一下才幽幽地答道:“那时候的我还年轻啊。我就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不同的人生,到路的最远处看不同的风景。”
其实,就这个问题,在过往的这些年里,我自问自答了很多遍,每一次答案都不同。
16岁离开家,自此以后愈走愈远,直到十年前去了美国。冥冥中好像宿命的安排,总有一股力量推着自己漫无目的地走。在谋生方面,先是做公务员,然后想想,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就去做了记者、编辑。接下来因缘际会,又做了几年公务员,后来就直接跑到美国去了,在美国竟然一游荡就是十年。
第一次高考落榜,跑去广西柳州舅舅家,结果和带队做试验的表姐搭乘车千里去了海南。1986年的海南刚开放,自然景观还没有现在这样破坏的严重,一派美丽风光。那时我只有18岁,表姐他们帮我拍了很多照片,带回冰天雪地的北方给同学炫耀,这引起了同学们众多的惊叹。后来,一个女同学走过来,拿起照片仔细端详,然后冷冷地说:拍的很漂亮,可是一点都不像你。我笑着一个劲地点头,说:是啊是啊,以掩饰自己的尴尬,可是内心里突然就茫然起来。是的,其实我自己原来也是这样想的,从镜子里,从照片上,我看到的总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的样子,我一直概念很模糊。
这些年国内国外的飞,每次入境出境,我都饶有兴趣地仔细观察那些查看我证件人脸上的表情,我就猜想他(或她)或许会板起脸狐疑地询问我:“这照片是你本人吗?”可是他们每次都毫不迟疑地麻利地盖章放行。拿回证件,我还会再仔细端详,疑惑地想:这照片真的像我自己吗?我反复问自己: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我自13岁就开始写东西,那时候小啊,对世间所有事物充满了新鲜的感觉,还有那么多的好奇和不解,所以我就写东西,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东西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读书,从书中走入纷繁复杂我所没有见过的大千世界和人生。
我写作,我旅行,我不停地变换尝试新的职业,在这过程中我不断困惑地问:我是谁?这一生,我到底该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心生喜悦并且满足?
2004年,我在《南方周末》读到一篇悼念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的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一生只做一件事》。这则标题让我妒忌艳羡不已。放下报纸,我轻叹:这是个多么幸福的人!他很早就完成了自我认知的过程,选定了目标,然后心无旁骛地为之奋斗一生。上帝偏爱他让他避免了在兴趣之门前盲目摸索走弯路,就如报道上所说:陈省身拥有一个几乎完美的人生,从20多岁入数学之门直到93岁离世,他智慧的大脑像一架机器一样,一直为数学运算了70多年。一个人,选对了要做的事情,一生只有一件也就足够了,可我们很多人,纵使经过几十年,尚在黑夜里、悬崖峭壁上,上下求索。
19岁时,最爱的父亲在我眼前离世;我最小的孩子出生时,手术室内聚集了医生护士19人,只为我一个人。我体验过在异国他乡没有亲人绝对卧床100天的孤独,体验过对死亡的恐惧,临到最后上手术台,我却突然地释然了:我们每个人就像上学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粉笔字,下课了就要被擦去的,因为接下来还有不同的课要上。我是笑着挥手和身边的人轻松告别的,我在想:别就别吧,如果此生我们的缘分只有这么多,那么就送到这里好了。
已故作家王小波生前说:我不惧怕死亡,我惧怕的是虚无。有谁知道,他现在在永恒里还是在虚无中?我曾经和死亡咫尺相对,我所触摸到的死亡是无知觉。在我的理解里,死亡是连梦都没有的沉睡,沉睡之后再慢慢的分解,分解成世间最小的元素。不管我们的一生精彩还是平淡,我们最终都要让路,这没有什么遗憾,因为这世间每天都会有更精彩的事物诞生。
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孩子的原因。他们刚刚出生的那种新鲜的犹如初春的嫩芽一样芬芳的气息,他们清澈湛蓝的眼眸,他们比例均匀精致无比小巧的五官四肢,他们咿咿呀呀的稚嫩的童音,无一不让我深深迷恋。看着他们,你忘记了忧愁,忘记了衰老、病痛、死亡在前路等待的恐惧,一时间,你会恍惚觉得他们是世间最强大的,是永远不可战胜的。他们是麻醉剂,让我暂时忘记生老病死之苦;他们是天使,降临人间来抚慰我脆弱的、颤栗着的心灵。
幼年时,我们一家生活在农村,前后有自家的菜园,后菜园的篱笆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大地,一望无际大地中间被数条小河和一条大河分隔开。那片大地上有很多的野草和野花,我经常走到那里去,一个人游荡。野草的芳香,星星点点的小花,总是让我赞叹不已。早晨徐徐升起的朝阳,那光芒万丈的霞光,我看得如醉如痴。常常的,我对自然充满了感激和敬畏之心,那时候我总在激动地想:啊,大自然这么慷慨,如此雄伟壮丽美好的风景,对我这样一个卑微的人竟然都毫不吝惜。
之后这些年,我走的越来越远,我一路见过很多美丽的风景,我始终如儿时那样怀有感激之心。有人说,我们的人生,就像上幼儿园,太阳下山了,放学回家啦,老师就把所有你喜欢的爱的玩具都收走了。没有什么是永远属于自己的,所以我告诉自己,在还能感受的时候,要加倍珍惜,应该把每一天都当做是上帝的恩赐。
一个新年,在美国,几个经常在一起嘻嘻哈哈的朋友,突然就被挨个问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人到中年,仔细回想一下,你现在的生活确实是你自己想要的吗?大家突然的就安静下来,经过一番思考,几乎都逐一轻轻地点头,说:是的,这确实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做出这个肯定的回答后,我突然就快乐起来,因为之前,经常的,我还对自己瞎摸瞎撞的这些年心存疑问,经常的担心我所走过的路会被划为无意义的,这个担心让我有时心生悲凉。
在我们刚刚出发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明确而坚定的,可是走着走着,我们往往就与初衷背离而驰——可是你怎么知道,你当时的自以为的目标就不是个假设呢。自我认识是条漫长的路,而人生的体验则永无止境。有一天看《增广贤文》里有一句:当时若不登高望,哪知东流海样深。我哑然失笑:我们的老祖宗几乎对人生所有的问题都已经给出了答案,再有人来问我这些年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我就用这句真言应对吧,这样也许会让这个本应朴素的回答假装高深一些。
2013/5/26于珠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