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物修复的幕后故事

(2009-06-08 09:19:19)
标签:

文物修复

酥碱

壁画

木棺

洞窟

莫高窟

文化

分类: 科学传奇

文物修复的幕后故事

文物修复的幕后故事

     近年来,文物热骤然升温,但在沸腾的喧嚣中,有一个角落永远是安静的,这就是文物修复。可以说,每一件被修复的文物背后,都经过了许多故事和无数复杂而繁琐的程序。

     不能永存的莫高窟。

     “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毁损,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说。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00余尊,是世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但随着1000多年风雨的洗礼与时间的流逝,莫高窟壁画普遍存在着如酥碱、起甲、裂缝、空鼓、脱落、霉变、烟熏等多种病害,可以说是“百病缠身”。

     其中,酥碱现象被学界形象地称其为“壁画癌”,这种现象,我们在多年的考察中,在许多洞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酥碱是所有壁画病害中最严重,对壁画威胁最大,也是最难医治的一种。原因在于:存在于洞窟围岩、地仗层中的可溶盐在水分的参与下,不断在洞壁发生表面聚合作用,使盐分在围岩与地仗层间、地仗层土颗粒间、地仗与颜料空隙内积聚,发生重结晶或晶体长大。盐晶对地仗微孔隙的充填,改变了地仗层的结构,使颗粒间连结力减弱,导致颜料剥落,地仗疏松、掉块或散落。

文物修复的幕后故事

     因壁画十分“娇贵”,所以修复时需要动用洗耳球和软毛笔,以便清除尘土和细沙。“五大三粗”的工作人员为彻底地清除粉尘,同时还要保留粉化的地仗层,他们手持玩物一样的小毛笔,一寸一寸轻柔地擦刷壁画的场面,既庄重又严谨。

     修复空鼓壁画时的灌浆程序也需十分细致耐心,工作人员先是用微型电钻钻出直径为0.3cm的小孔,然后,用注射器将配制好的灌浆材料顺注浆管压入壁画空鼓部位,动作就像医务人员在为病人推注药液。

     造成敦煌壁画病害的因素非常复杂,有工程地质、水文和环境问题,也有洞窟小环境中的温、湿度变化及气流等问题,虽然目前的“对症下药”并非一劳永逸,不能保证修复好的壁画以后不会出现病变,但至少我们已采取了国际上最先进的修复方法。

 

     复原千年前的丝织物。他戴着麻质贴金面具,身穿红地人兽树纹罽袍,安静地躺在那里,袍面上那些充溢着浓厚的希腊罗马艺术色彩的图案,在寂静中,显得充满动感。

     这是一具成年男尸,他的棺椁是一具彩绘木棺,棺上蒙盖着彩色狮纹毛毯,木棺于1995年12月在新疆罗布荒漠西北、孔雀河北岸的营盘汉晋时期墓地出土时,他那华丽奇特的衣着服饰依然鲜艳如新,光彩夺目。

     木棺出土两年后,方开棺面世。2004年7月,为更科学地保护编号95BYYM15男尸随身服饰和织物,我们将尸体与所着衣物分离,进行分类保存。当时,我们发现,尸体保存不太好,头部与躯干联接部很松弛。移去他的面具,我们发现他的面部已呈黑褐色,下颌松动,基本依靠下颌缠着的绢带托扶。轻轻揭开罽袍外襟,透过绢内袍上的破洞,可见胸、腹部软组织已腐朽,露出发黑的骨殖,两小腿同膝关节已分离。尸体身下的衣服,也多半腐损,凡贴着尸体皮肉的部分,多被尸液腐蚀,一触即破。没有与尸体直接接触的衣服保存相对较好。

     古尸和纺织品是两类遗存,所要求的保存环境有一定区别,若不将二者分离、进行分类保存,很难长久留存。因此,我们决定根据实际情况,首先稳妥地剥离揭取、加固和修复服饰织物。

为使脆化的织物能够恢复一定的柔韧性,便于揭取,我们采取了织物回潮的方式。当时正值夏季,我们把工作室确定在背阴的房间里,但还是很干燥,相对湿度不足40%。怎么办呢?最终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制作长方形的木框架,将尸体罩在木框架中,以蒙盖铺垫塑料薄膜的方式,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然后,放入超声波雾化加湿器和一台湿度仪。

文物修复的幕后故事

     想法一出,立刻动手实施,很快,在我们的热切期待中,湿度一点点回升了,第一天是60%,第二天是80%,第三天是85%……我们欢呼起来,方法奏效了!

     受到这个方法的启发,我们在工作室里也安置了一台容量更大的加湿器,确保整个房间的湿度不低于60%。然后,在湿漉漉的空气中,我们开始了具体工作:局部切开服饰,拆解尸体。

但是,尽管回潮后,织物强度有所增加,但已残损的服饰已不可能像脱衣服一样层层剥取,加之这具尸体也难以整体翻转,所以,我们只能将衣服的两袖、套头的内袍,以及刺绣裤,沿着拼接缝挑开,最后再修复缝合,以降低损失。打开内袍后,我们发现尸体身上缠满绢帛,这些绢帛几乎酥烂不堪,考虑到都是普通的素绢,而且难以保留,便做了清除。

     完成服饰揭取后,我们立刻将其空运到杭州,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进行下一步的清洗、修复工作。当一系列工作全部完成后,华丽的希腊罗马风格的对人兽树纹罽丽光流转地出现在眼前。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向大众陈展时,若按下葬时的穿戴将所有服饰全部原封套在一起,既不可能,又不利于保护。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最终决定,将残破的内袍藏贮起来,只将内袍的领子、前胸正中部分的锦绦和贴金印花部分拆下来,缝在以现代绢料制作的袍子上。然后,将面具、内外袍、裤、贴金绢袜等用填充物撑起来,仿佛真人一样。

     为避免穿衣和将来的脱取会对服饰产生机械性的损坏,所用的填充物并非完整的模特,而是由各部分组合而成。填充物的材料,选用消毒过的细棉布和脱脂棉,对服饰不会产生污染,也不会有压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