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书中的刑侦语言学

标签:
利多卡因遗书刑侦语言学亨特北卡罗来纳州杂谈 |
分类: 科学传奇 |
遗书中的刑侦语言学
不注重语言传达的内容,注重语言的组织方式,这是刑侦语言学专家的研究方向。本文介绍的案件,是刑侦语言学第一次应用并侦破成功的案件,从中可发现一个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故事——欺骗、背叛、妒忌、不伦之恋……
1992年4月30日清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一支医疗急救队接到一个请求救援的电话,电话来自罗利市的一套公寓,但当急救队赶到该处时,发现一青年男子已安详地死于睡梦之中,他的室友(打电话求助者)难过地站在旁边。
死者名叫迈克尔•亨特,刚刚23岁,大学毕业不久,是一名计算机程序员。亨特的身体一向很好,精神乐观,前途光明,没有任何理由会走上自杀的绝路。因此,当他的父母随后赶到后,立刻报警,要求警方予以调查。
利多卡因之迷
罗利市警察局的阿利森•布莱克曼负责调查亨特的死因。他请验尸官约翰•巴茨对亨特的尸体进行初步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外伤。但在进行毒物学方面的检测时,却发现其体内有苯海拉明、安泰乐以及致命剂量的利多卡因,但是,北卡罗莱纳州医疗急救队在亨特的急救报告中,却并未提到使用过这些药物。布莱克曼找到当时的急救人员核查,结果他们均证实,当急救队赶到时,亨特已经死亡,所以没有对其使用过任何药物。
布莱克曼向医疗急救专家布伦特•迈尔斯请教,获知苯海拉明和安泰乐属于镇静药物,利多卡因则是一种麻醉药,也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有时被用于医疗急救,以稳定患者的心跳,这种药发生作用的时间非常快,是处方药,不会轻易买到。那么,致命剂量的利多卡因从何而来呢?
无疑,亨特的室友约瑟夫•曼尼诺嫌疑最大。
亨特有两名室友,一个名叫约瑟夫•曼尼诺,另一个名叫加里•沃尔斯顿。沃尔斯顿是位园林建筑师,亨特死亡时刚好在外地出差,因此事发时只有曼尼诺和亨特住在一起。
曼尼诺26岁,正在北卡罗莱纳大学攻读医学专业,他已经完成了4年级的课程,但是还没有参加北卡罗来纳州的行医执照考试。基于这种背景,他获得利多卡因这类药物并非难事。布莱克曼对曼尼诺进行了询问,但并无更多发现。
据曼尼诺讲述,为节省开支,曼尼诺和亨特、沃尔斯顿共同租住了一套很小的公寓,只有一间卧室,亨特和沃尔斯顿住在卧室里的大床上,曼尼诺则住在客厅的沙发上。4月30日清晨,曼尼诺发现亨特没有起床去上班,于是走进卧室想要叫醒他,却发现他仰躺于床上,已不省人事。曼尼诺马上打电话给医疗急救队,并通知了亨特的父母。事后,曼尼诺发现自己的医药包里少了些苯海拉明、安泰乐和利多卡因,他猜测很可能是亨特悄悄拿去用来自杀的。至于亨特为什么自杀,他也并不清楚。
就在此时,调查人员在亨特的遗物中发现一张电脑软盘,里面存着一封自杀遗书:“我怀疑自己患上了艾滋病,非常非常痛苦,我不想连累别人尤其是我的父母,所以我打算自杀。我将使用在约瑟夫•曼尼诺的包里找到的一些药物来了结自己的生命,请不要责怪他。请原谅我……”
亨特的父母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是事实,法医专家也认为亨特自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利多卡因是注射药物,起效非常快,致命的剂量足以使人在几秒钟内丧失机体功能,甚至来不及拔出注射器的针头就会死去。而在亨特的死亡现场,并没有发现注射器或针头。亨特的血液检测也表明,他根本没有患艾滋病。
曼尼诺的嫌疑更大了,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他有罪。
破解遗书中的密码
就在调查人员一筹莫展之际,新的线索出现了。
在亨特的葬礼上,出差归来的沃尔斯顿与曼尼诺大打出手,他认为亨特的死与曼尼诺有关,并道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原来,亨特、沃尔斯顿、曼尼诺3人之间并非同性朋友,而是三角同性恋关系。他们像男女情侣那样睡在同一张床上,还互相交换戒指,海誓山盟,发誓要一辈子生活在一起。但好景不长,亨特和曼尼诺因一些小事产生了矛盾,三角关系出现了裂痕。在亨特死亡的一个星期前,3个人还曾坐在一起讨论解决办法。最后,沃尔斯顿站到了亨特一边。曼尼诺只好睡到客厅的沙发上,等到找到新的住处搬走。沃尔斯顿认为,三角关系瓦解后,曼尼诺因爱成恨,趁自己出差,杀死了亨特。
那么,存在软盘里的自杀遗书又出自何人之手呢?布莱克曼转而求助于刑侦语言学专家卡罗尔•查斯基博士。
刑侦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不是人说话的内容,而是说话的方式——将单词组织成短语和句子的方法。有的人喜欢使用相对简单的组织方法,有的人则喜欢使用相对复杂的组织方法。因此查斯基博士认为,只要将亨特的手写样本与遗书进行对比,看二者组织语言的方式是否相同,就可鉴别出遗书是否出自亨特之手。
查斯基利用“阿利亚斯”计算机程序,即“原作者语言自动识别系统”,将遗书简化到只剩下最基本的成分——个别单词,然后分析对比这些单词的用法及彼此间的关联。结果发现,and、but、or这类连词多被用于长句中,很少用来连接短语;ever、never、also等副词的用法也很独特,很少单个使用,而是结合起来使用。在亨特的手写样本中,查斯基却并未发现这些特点。
查斯基又分析了曼尼诺的手写样本,发现他对连词和副词的用法与遗书极为相似。这表明,遗书极有可能是曼尼诺杜撰。
获得了大量证据后,警方逮捕了曼尼诺。面对刑侦语言学专家和法医专家得出的结论,曼尼诺突然推翻了自己先前的说法。他承认遗书是自己伪造的,也承认亨特体内的利多卡因是他注射的,但坚持说是亨特要求他注射的。
亨特患有偏头痛,4月29日晚,他偏头痛发作,要求曼尼诺为他使用些药物,于是曼尼诺给他注射了一针抗组胺剂。抗组胺剂可治疗偏头痛,包括苯海拉明和安泰乐。但亨特的头痛症状并未缓解,要求注射利多卡因。曼尼诺不忍心看着他那么痛苦,便答应了,没想到剂量没有掌握好,致使他意外死亡。曼尼诺一再声称,自己并不是存心想杀害亨特。
至于先前为何要撒谎,曼尼诺说他非常害怕,因为当时只有他和亨特两个人在家,警方一定会怀疑他是蓄意为之。而且,医科大学生在执证医生不在场的情况下擅自用药,不仅违反了医疗行业的规定,还触犯了北卡罗来纳州的法律,他担心说出真相,就会失去拿到行医执照的机会。
沃尔斯顿不相信曼尼诺的辩解,他说亨特确实患有偏头痛,曼尼诺曾提议使用药物帮他缓解头痛,但被亨特拒绝了。关系闹僵以后,亨特就更不可能同意了。
最后,曼尼诺被指控犯有一级谋杀罪。在法庭上,曼尼诺仍拒绝承认谋杀了亨特。但是起诉人认为,在曼尼诺与亨特、沃尔斯顿的三角恋爱中,曼尼诺成为被抛弃者,他不甘心就此退出,于是产生了除掉亨特的念头。1992年4月28日,沃尔斯顿去外地出差,为曼尼诺实施谋杀计划提供了机会。29日深夜,他悄悄溜进卧室,在亨特的胳膊上注射了事先准备好的苯海拉明、安泰乐以及致命剂量的利多卡因。他受过专业训练,手法娴熟,因此没有弄醒亨特。利多卡因很快就发挥了作用,当他带着注射器离开卧室时,亨特已经死亡。随后,他以亨特的口吻伪造了一封遗书,存在一张软盘里。他原本想让人们以为亨特是因突发疾病而死,或者是自杀,没想到被刑侦语言学专家识破了,只好对警方说这是一次意外。
在审理过程中,陪审团成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曼尼诺注射药物的行为是否获得了亨特的同意。陪审团的最后结论是:约瑟夫•曼尼诺犯有过失杀人罪。
曼尼诺被判处7年监禁,且终身不得行医。亨特的家人及沃尔斯顿都觉得量刑过轻。亨特的父亲深陷于失去儿子的痛苦无法自拔,得知儿子有同性恋倾向后更是难以接受,不久便抑郁自杀。亨特的母亲不得不独自承受一切悲痛。
人们对判决结果虽一直存有疑问,却认识到刑侦语言学的鉴别价值。在这起案件中,警方首次将刑侦语言学应用于侦破调查,最终抓捕了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