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教师引入方言教学不妥

标签:
教育时评王营普通话方言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提倡教师引入方言教学不妥
王营
据报道,浙江丽水市政府网站近期公布了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对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G042号建议的答复内容,称将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丽水方言传承计划,并提倡语文教师引入方言教学。当地官方认为,这份基于丽水实际,提出加强丽水方言的传承和保护,不要让乡音变成乡愁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9月12日澎湃新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一种带有浓郁地域色彩的语言变体。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有时仅仅是一河之隔,说话的语音、语调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不同。目前,全国分为八大方言区,若一名北方人到长江以南出差,当地人用方言与之交流,北方人则很难听懂。为促进不同方言区人们的正常交流,国家发出了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并把每年九月份第三周确定为“全国普通话推广周”。
从传承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保护方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正如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所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的确可以让游子留住乡思、乡愁,培养爱国、爱家乡的情怀。也正因为此,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保护方言的举措,但是保护方言不能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相违背。中小学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各科教师都应当使用普通话开展教学。提倡语文教师引入方言教学,更为不妥。
首先,推广普通话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要通过个人示范、让学生朗读课文、讲故事、演讲等方式,给学生正音、正字,以纠正方言中不合普通话读音的字词,这正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事实也证明,方言区的孩子学习普通话,大多数是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习得。若语文教师不说普通话,直接引入方言进行教学,学生则难以掌握普通话基本的发音规范和语音、语调知识,将来走向社会就难以与不同方言区的人进行顺畅交流,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普通话与方言,尽管有时说一名话可能表达的意思相同,但使用的词语却有格调高雅之分。方言具有地方色彩,同一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名称,有的甚至意义相反。比如,我们本地有一个词叫“不咋”,意思是“不咋地,不好”,而距离我们不远的东平县,“不咋”的意思却正好相反,意思是“不错”。用普通话表达则能有效克服这一弊端,让语言变的纯净、文雅。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长期用方言词汇进行思维和表达,其语言则会变得格调不高,甚至粗俗不堪。普通话自有一套高雅的词汇系统,学生长期用普通话词汇进行思维和表达,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会表现出较高的语言修养。
其次,推广普通话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不仅语文教师要说好普通话,教好普通话,其他学科的教师也要达到这一要求。未来社会,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组合一起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那种“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将会彻底被打破。到那时,如果每人都说自已的方言,其交流的成本和相互理解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同时,未来的中小学,不同方言区的孩子也会坐在一个教室里听课,教师如果用当地方言教学,其它方言区的学生听不懂,教学效果岂不大打折扣?
用普通话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入职的基本条件。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先师孔子就对教师语言提出了这一要求,《论语》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所谓“雅言”,就是当时周王朝通用的官话,各诸侯国的人都能听得懂,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孔子在教学和正规场合,都说雅言,没有操一口鲁国的陬邑方言,四处游说,教诲弟子,而是始终运用雅言阐发《诗经》《尚书》的要义,这一点借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未尝不可,但不宜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方言教学。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方言同当地学生和家长交流,一旦走进课堂或者在正式场合,则要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同时,为传承方言文化,学校可以将方言做为一门校本课程,让学生收集方言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发掘和比较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既传承了方言文化,也有效提高了普通话水平,可达一举两得之效。
前一篇:池莉:坚持阅读才能收获精神力量
后一篇:引导那些“不想长大”的年轻人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