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现代教育报》发文:公办校应兜住教育公平底线

标签:
文章发表王营公办学校教育改革 |
分类: 报刊发文 |

公办校应兜住教育公平底线
2019-04-16 17:33:15
近日,半月谈发布的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环正日益暗淡!公立名校缘何不如民办名校有竞争力?》一文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称,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家长为了分数选择私立,教师为了收入选择私立,体现了一些地区的教育现状。
公立学校如何做到兜底”而不“垫底”?笔者认为,既要从优化学校外部环境做起,更要着眼于公立学校内部改革。
就学校外部环境而言,教育主管部门应落实有关政策法规,优化教育生态,为公立学校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具体说来,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招生计划,治理私立学校“掐尖”乱象。义务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要严格按计划招生,报满为止,不得举行各种名目的“掐尖”考试;高中段招生,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要平均分配招生计划,不得提前招生,更不得跨地区“掐尖”招生。另外,私立学校作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不是法外之地,比如“减负”“不举办辅导班”“开全课程”等规定,要求公立学校执行的,私立学校也不能例外。
二是深化“校长负责制”改革。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宏观调控,推行目标管理充分调动公立学校办学自主性,真正将“校长负责制”落到实处,让公立学校的校长既有权又有责。
三是改革学校评价方式,实施增值评价。改革区域教育生态,要关注增值评价,把进步幅度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比如在高中阶段,既要看学校升入名牌大学学生的数量,又要看升入普通大学的学生数量;既要看学校之间的排名,又要看学校的生源基础;既要重结果,又要强化形成性评价。同时,要鼓励公立学校深刻挖掘自身办学优势和办学传统,打造品牌,办出特色。
就学校内部而言,要强化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除了生源外,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内部管理,而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调动教师“教”的能动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与私立学校相比,一些公立学校职称评审论资排辈、按部就班,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有些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缺乏危机感,更缺乏改革意识,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必然会影响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
当前形势下,公立学校首先要借“县管校聘”改革的东风,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因岗设职,纠正职称评审论资排辈的弊端,解决“干与不干一样、干好干孬一样”的难题。其次,要以“绩效工资”发放为抓手,制定较为科学的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优质优酬,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学校文化。同时,要激发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通过校本教研、各种业务比赛、学科带头人评选等方式,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精神追求。
文/王营(山东省宁阳县教育局教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