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立学校如何“兜底”而又不“垫底”?

(2019-04-11 10:31:13)
标签:

教育时评

王营

公立学校

兜底

分类: 王营评教育
公立学校如何“兜底”而又不“垫底”?

公立学校如何“兜底”而又不“垫底”?
王营

近日,半月谈发布的《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环正日益暗淡!公立名校缘何不如民办名校有竞争力?》和《一位北京名校教师的思考:公立学校为何不如民办有活力》两篇文章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称,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下,家长为了分数选择私立,授者为了收入选择私立,这体现了一些地区的教育现状。有网友说:私立掐尖,公立兜底,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与公立学校相比,私立学校办学机制灵活,内部管理效率高,教职工干劲足,教学质量领先,近年来逐步成为家长的首选。而部分公立学校则不具备这些优势,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划片招生,没有挑选生源的余地,因此很多地方的公立学校只能选择“兜底”。

公立学校如何做到“兜底”而又不“垫底”?笔者认为,既要从优化学校外部环境做起,又要着眼于公立学校内部改革。

就学校外部环境而言,教育主管部门要不折不扣地落实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优化教育生态,为公立学校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具体说来,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招生计划,治理私立学校“掐尖”乱象。生源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有些私立学校之所以教学质量高,关键是他们采取了一些非正常手段,聚拢了一批品学兼优的拔尖学生,这对公立学校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对待公立和私立学校要一视同仁。义务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要严格按计划招生,报满为止,不得举行各种名目的“掐尖”考试;高中段招生,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要平均分配招生计划,不得提前招生,更不得跨地区“掐尖”招生。

另外,私立学校作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不是法外之地,比如“减负”“不举办辅导班”“开全课程”等政策,要求公立学校执行的,私立学校也不能例外。

二是深化“校长负责制”改革,为公立学校松绑。由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公立学校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各类检查、督导、验收占据了公立学校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此造成公立学校校长和教师条条框框多、压力大,不堪重负。同时,公立学校校长除了对本校教师有管理职能外,对于教师的职称、收入、评优等方面几乎无权过问,由此导致“校长负责制”形同虚设。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推行目标管理,尽最大努力减少各类检查、验收,下放部分权力,为公立学校松绑,充分调动公立学校办学的自主性,将“校长负责制”真正落到实处,让公立学校的校长既有权、又有责。

三是改革学校评价方式,实施增值评价。私立学校之所以赢得公众青睐,教学质量是其宣传的资本,这与教育主管部门采取的评价方式有很大关系。有些地区在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时,重名牌,不重普通;重排名,不重基础;重结果,不重过程,由此大大挫伤了公立学校的积极性。改革区域教育生态,要关注增值评价,以进步幅度做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既要看学校升入名牌大学学生的数量,又要看升入普通大学的学生数量;既要看学校之间的排名,又要看学校的生源基础;既要重结果,又要强化形成性评价。同时,要鼓励公立学校要深刻挖掘自身办学优势和办学传统,打造品牌,办出特色。

就学校内部而言,要强化管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决定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除了生源因素外,更为重要是学校内部管理,而管理的首要任务的是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与私立学校相比,公立学校职称评审论资排辈、按部就班,收入分配不合理,从而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有些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危机感,更缺乏改革意识,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公立学校教学质量不能与私立学校抗衡。

首先,公立学校要借“县管校聘”改革的东风,改革职称评审制度,因岗设职,纠正职称评审论职排辈的弊端,解决“干与不干一样、干好干孬一样”的难题。其次,要以“绩效工资”发放为抓手,制订较为科学的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优质优酬,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学校文化。同时,要激发公立学校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通过校本教研、各种业务比赛、学科带头人评选等方式,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和精神追求,从而帮助教师走上教育科研的幸福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