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宁阳王营
宁阳王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199
  • 关注人气:2,78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坚持“以德为先”要破解“德”“智”分离的难题

(2019-03-06 10:32:42)
标签:

时评

王营

德育

智育

分类: 王营评教育
坚持“以德为先”要破解“德”“智”分离的难题

坚持“以德为先”要破解“德”“智”分离的难题
王营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前者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后者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第一也同样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两个文件都明晰地传递出“育人当以德为本”的理念。

德育,一直以来位居其它各育之首,这既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在现实教育情境中,由于学生道德素质评价的模糊性,德育很难与语、数、外等智育学科一样,成为高考、中考必考科目,于是德育与智育相比,在学校教育中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虽然有些学校成立了德育处,好像是“以德为先”了,但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德育处的工作就是检查卫生、维持纪律等一些琐碎事情,其地位不可与掌管教学业务的教导处相提并论。

更令人担忧的是,学校德育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德育处和教导处各自为政,有时互相推诿扯皮,各自在事务性工作中忙碌难以自拔;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得调”,好像德育工作只能由班主任负责,与学科教师无关,课堂上出现学生违纪事件,任课教师不会主动处理,而是将学生交给班主任处置;在学生心目中,考高分、上好学校才是求学的最高目标,至于道德素质高低不会影响升学。

学校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和“德”“智”分离的现实,不仅难以将“以德为先”的理念落到实处,而且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早在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就给我们留下一道作业题,他说:“我们希望担任训育的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而在知识品行合一上研究些办法出来。”坚持立德树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要结合时代特点,完成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这道作业题。

一是要切实在思想认识上坚持“以德为先”。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之上,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和不健全的。”可是现在,许多教育工作者恰恰是把自己的职业仅仅局限于“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没有居于领先地位的德育,仅用知识填充学生的大脑,这样的教育就是不健全的教育,也是缺乏灵魂的教育。

二是要切实认识到“德”“智”不可分离。学校德育工作,从大的方面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理想信念教育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定向,很难想象一个只顾眼前、没有远大目标的学生能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人格,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也难以想像一个习惯不好、心理不健全的人将来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同样,德育中有理性的成分,智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加深学生对德育内涵的认识。德育是智育的发动机,智育是德育的助推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三是要探索德育和智育融合的有效方法。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在学科教学中进行“隔靴搔痒式”的道德延伸。西方有两种道德教育传统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影响,一个是亚里士多德开创的“品格—习惯”教育模式,告诉孩子美德是什么,在实践中怎么做;二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传统,就是理性的思辨教育模式,可以先不告诉孩子什么是道德,但是要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理解什么是道德,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者虽然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既要重视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又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在春风化雨式的德育体验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四是协同配合,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2017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德育“实施途径和方法是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家庭是孩子是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品德塑造至关重要;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会给孩子的品格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委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的作用,将“以德为先”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整体合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