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王营老人节尽孝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子女尽孝不应只局限在“老人节”这一天
王营
10月17日是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在这一天,做子女的要表达对老人的孝心,请老人吃饭,送礼物给老人,甚至为老人祝寿,自然商家也不会放过这个特别的节日。记者从北京砂锅居、曲园酒楼、鸿宾楼、烤肉季等老字号了解到,不少京城百姓都趁着重阳节前的周末提前为老人祝寿,重阳节期间的寿宴也已被预订一空,仅同和居就接到了两场百人左右的集体寿宴。(10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重要内容。为弘扬这一传统美德,国家将每年农历9月9日的重阳节确定为老人节,目的是提醒子女们无论平时工作多么忙,都要时刻心里装着老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子女在老人节这天给父母准备礼物、筹备寿宴的行为值得肯定,但要注意的是,老人节毕竟只有一天,对父母的孝不能仅仅体现在这一天,更应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一天问孔子如何是孝?孔子说:“平时不给父母好脸色看。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这难道就是孝吗?”
这段话孔子采用反问语气阐明了孝的内涵。有的子女与父母生活一起,一家人生活上衣食无忧,但平时与父母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时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与父母发生争执,不尊重老人的意见,总是让老人心里疙疙瘩瘩,心情不舒畅,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色难”。孔子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孝,这样对待父母既使让他们吃山珍海味,喝琼浆玉液也不能称之为孝。
这说明,对老人的孝不能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多的应当是精神上的慰藉。《论语》中还有一段对话对此作了具体的阐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如何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认为只要能赡养父母就行了。人也一样能饲养犬、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和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认为,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对父母真正的孝是既要能养其“身”,更要能养其“心”。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唱出了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期待。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空巢家庭、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原因是子女工作忙,没时间回家,有的是天隔一方,路途遥远,回家不方便。为了表达对父母的一片孝心,子女每月按时给父母寄钱、寄物,但父母却要忍受孤独和寂寞带来的精神痛苦。钱和物只能满足父母的物质方面的需要,却不能给父母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因此,常回家看看,陪陪父母,实在没时间回家,常给父母打电话聊聊,如果有可能的话,把父母接到身边赡养,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好方式。
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孝心,也要以此为出发点。有的学校开展了感恩、孝道教育,定期举办“为父母洗一次脚、帮父母做一次家务、给父母写一封信”等活动。设计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但不要仅仅就活动论活动,要通过活动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扎扎实实地抓好平时的落实,唯其如此才能发挥好活动育人的作用。
总之,对父母孝不应仅仅体现一个节日或一项活动上,也不关乎子女平时给了父母多少钱,为父母做了多少事,更不关乎老人死后的葬礼如何奢华,孝应当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穷则穷孝,富则富孝,只要子女有一份真实的孝心,让父母时时处处心情愉快,也就是真正尽孝道了。
前一篇:吴帅:创新人才来自创新的基础教育
后一篇:书法的基本功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