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能够表情达意、反映书者喜怒哀乐,我们常说的“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就是这个道理。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反映一个人内心所追求的样子,描绘书者内心所想。“书圣”王羲之想要“放浪形骸之外”,因此他畅书心迹,成就“惊世兰亭”;书法也可以表达内心所感,颜真卿痛失爱侄,悲愤万分,遂成《祭侄文稿》;苏东坡被贬黄州,孤独惆怅,于是作诗挥毫,通过《黄州寒食帖》把心中的郁闷宣泄出来。
但这种境界,不是所有拿着毛笔的人写写字就有的,而是一生的积淀;这种文字可以见诸各类媒体,但具体到个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的。不过,从另一角度说,虽然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书家,但书法是可以伴随人走完一生的。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写出的字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尽管境界有高有低,水平参差不齐,但书者写出的字都是他精神面貌的间接反映。

客观上讲,学书法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降低物欲之心。学习书法,应该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具备了基本功,二是形成自己的面貌,三是达到个人巅峰。在键盘时代和我国教育体制的综合作用下,如今的中国学生已不可能再像过去的中国人那样,一生都要用毛笔写字,而是高中以前有着数不胜数的课业负担,有着无论如何也卸不掉的中考、高考压力,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所困扰,所以不管怎么想学习毛笔字,都会有力不从心之感。大体看一看,中国学生,真正用于毛笔书法学习的时间也就是初二以前,这是学习毛笔字的黄金时期。当然,如果能够坚持下来,这段时间也足够打好基础了。到了高中,学习书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爱好,可能会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时间拿起毛笔写一写,另一部分则是参加艺术考试,这当然是对学习书法很有帮助的,若能如愿以偿考上大学的书法专业,就更有利了。但这毕竟这是少数,大多数还是喜欢书法的非专业人士。不管怎么说,这个处于“基本功”积累的过程,只是掌握了基本技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入帖”,还处于书法的初始第一阶段。

待有了书法功底之后,人的审美能力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潜移默化中就进入了书法的第二阶段。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也是人的书法生命中的第一次质变过程,这其中有了个人对美的追求,所写出来的字有了自己的风骨,体现了个人的面貌,也是书法的“脱俗”过程。不过,很多人都会在这个过程止步不前、甚至败下阵来。

如果有幸走过形成自己的面貌这一过程,大多数人也就步入了老年。经过人生的历练,凭借个人对世界、人生、自然的种种思考,加上自己各种知识的积累,与长期以来书法技艺实现完美融合,就有可能实现书法人生的第二次质变,达到个人书法艺术的巅峰。此时的书法作品秉承千秋书艺,融汇百态人生,尚能警启后世,通明练达、博取中庸,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当然,此时也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象牙塔。
从有自己的面貌开始,再到个人书法颠峰,可以说越往后走,越能体现书者的个人面貌,通俗地讲,就是越来越“像自己”。有人追求宁静,有人追求洒脱,有人热情奔放,有人独静尘嚣,他们用线条画出了自己的样子:耐得住寂寞的人,书法线条安静流美,如轻风拂柳;不甘寂寞的人,书法线条动感十足,如秋风扫叶;有的人行笔书心,个人的品格、脾气全在纸上;有的人性格温润,下笔惊风驱云,尽是大丈夫气概!这是人品与书品的结合与展示。

当然,历史上也存在着人品与书品不相符、甚至反差很大的例子。有的人书可动人,却身受众骂,如蔡京的书法历来受到好评,奈何守不住做人底线,终是书不似人,人不如书。不过这类人在书法史上不是很多。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书者是怎样的人,其字迹不能尽数描绘,而书者要成为怎样的人,在其书法中多少能够反映出来。因此,学习书法和做人一样,必须态度端正、心存敬畏,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不断地向古人学习、向自然学习、向时代学习,努力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完善人品、提升书品,谦虚谨慎、逐步提高。总之一句话,喜欢书法、特别是对书法一生不辍的人,就要治学严谨、久久为功,这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因为书法就是书者给自己画像。

(以上书法作品选自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