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教育校园教材热销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新华书店下学期教材热销”说明什么?
王营
记者从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了解到,除去萧山、余杭等地区,暑假前十天,整个杭州市新华书店门店的中小学教材销售情况很火,其中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数学(7上)/义务教科书》销量最高,达到4842册,“这可能和小升初有关,学生们希望提前预习初中数学知识。”相关工作人员说。(7月17日钱江晚报)
新闻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69062
随着国家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材费已完全由政府承担。多数情况下,免费教材都会在下学期开学第一周发放到学生手中。既然有免费教材可以使用,那么家长为何还要自掏腰包去新华书店重复购买教材?
家长的说法很明确,孩子马上要进入高年级,提前买教材是为了让孩子预习下学期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家长说,多数家长都在帮孩子买课本预习,我们也不能落下。由此可见,家长争先恐后地给孩子买下学期教材,其实是家长的焦虑情绪和抢跑心理在作祟,害怕自己的孩子假期不预习会落下人家的孩子后面。然而,这样的预习方式到底能起多大作用?
通俗地讲,预习就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学习,有些知识可以通过学生自学掌握,有些知识学生难以掌握,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讲点拨。对预习的这一描述决定了预习有两个特点:一是什么时间预习?一般安排在新知识学习之前;二是预习什么?一般针对即将集中学习的新知识、新内容。
可见,对整册教材进行预习意义不大,原因是每册教材都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理科,前面的知识如果没有掌握,很难理解后面的知识。当学生在假期里预习整册教材遇到疑难时,没有机会求助于老师和同学。而不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后面的知识就看不懂、啃不动,即使把整本书都读完了,也只能是囫囵吞枣,根本没有什么效果。
因此,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提出预习整册教材的要求。真正起作用的预习是以课时或章节为单位,第二天或一周内将要学什么,就预习什么,学生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不但能增强学习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况且,时间也不允许,虽然是两个月的暑假看似很长,然而要让孩子在有限的两个月内预习完一个学期要学习的所有新教材,无疑会增加孩子的负担。
假期本来就是让孩子修养生息的,如果被一些自己看不懂、学不通的知识所困扰,并且占据了孩子大量休息时间,不但会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国古代也非常重视课外休息对促进学习的作用,《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这段话大体意思是,大学进行教育的办法:在规定的时间进行正课,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学习音律,课内就不能学好诗文;课外不练习洒扫应对,课内就学不好礼仪。因此,不学习各种杂艺,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时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时,要尽兴玩弄各种杂艺。
古代学生虽然在家休息时也有课外作业,但不同于现代家长所要求的对下学期课程进行全面预习,而是让孩子或从事有关艺术的个人爱好,或通过读书开阔自己的视野,或学习杂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假期重在让孩子“藏、修、息、游”。相信这一思想会对家长们有所启发,以纠正他们当下对孩子的焦虑情绪和抢跑心态。
前一篇:优质学校不能只醉心于“有效教学”
后一篇:银龄讲学计划为农村教育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