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职业倦怠,教师需从“教者”转变为真正的“师者”

标签:
教师职业倦怠幸福起来 |
分类: 精华文摘 |
克服职业倦怠,教师需从“教者”转变为真正的“师者”
2017-09-26 守望新课程
小编说
拥抱教师的年代,不在于讨论有多少以教职为生计的人,而在于如何拥有师资的内在品质,值得学生效法,使自己从一位教者演化为一位真正的师者。
作者简介
曾德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化学高级教师
在月亮和六便士间徘徊的教师群体
7月25日《中国青年报》有篇文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师‘逃离’公办学校”,讲杭州某城区教育局统计该区2014年辞职的教师有38人,2015年有36人,2016年有60人。
分析原因,公办学校教师收入偏低、工作压力大(包括现今家长对教育的高要求),“身心俱疲”的一些教师辞职后大多去了民办学校或火爆的培训机构。
与此相对应的,现今入职一线城市重点中学当教师的不乏名牌大学、海外留学的硕士、博士,吴国平教授打听到这些教师入职后的薪金并不高,好奇他们的职业追求?
古代私塾先生的形象是:“一顶破方巾,戴上头……无柴昨霄,无米今朝。”
孔子“好为人师”:“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有专家解释为孔子要求初次见面的学生带十脡干脯(十条干肉)作为学费,就没有什么不教诲给他的,这是孔子办学的商业模式,但不规定人人都交一样的学费。
像颜回、原宪就很穷,孔子也教,让有钱的学生赞助学费。这样就可以做到“有教无类”。
教师不能饿着肚皮教书,在有“干肉”吃后,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情怀。
何为师者?
有些教师以穿名牌衣服、开豪车来显示自己的厚度,力图洗刷寒酸气,但这些金光闪闪的穿着反而会让家长觉得不安,不是历来教师的形象只该清贫,而是怕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那些竭力不被世风刮倒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金灿灿的思想才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
Tracy早在二十年前从名校金融系毕业,有一定工作经历后,回到校园,从事学生的生涯规划,用自己的阅历来指导学生;
小王读到博士,发现那些陪伴自己成长的教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自己也想成为这种有影响力的人。
走得虽远,但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回来,回到校园来教书。
基础教育呼唤有知识、有价值观、更有人文情怀的教师,教师不能跟学生说读好书是为了考个好学校,以后找个好工作,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教师还是要跟学生讲“志向、家国情怀。”
鲍鹏山在《教育六问》里说,“教师何为”有两点:做教师要有理想,有担当,这不仅仅是个职业;教师一定要有价值判断力。
孔子为什么不做官而办学?因为他的志向就是一辈子好好学习,学问和真理才是终身事业。孔子家里很穷,二十岁时开始做官,挣一份俸禄养活自己,三十而立后转而办学。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写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
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我想,这一切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现下浮躁的心态、模糊的价值观让很多人看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要做怎样的人,教师若也如此,如何担当“树人”重任。
有些教师只顾埋头找地上的六便士,有些教师仰望月亮而忘了脚下的六便士。
是为着理想奋斗还是为现实生活所困,教师的“苟且和远方”在平衡,教师队伍自发的进出流动应该是价值观的博弈,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改革呼唤创造性思维的师者
上海师范大学吴国平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课程改革呼唤教师创造性地施行教与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但矛盾的是,一大批被应试熏陶出来的青年教师走上了讲坛,他们却被要求去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施教者不知所措,迷茫中的教师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呢?
这是很迫切的一个问题。
就拿2017浙江高考语文卷一道阅读理解题说起:
“草鱼早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大家议论纷纷,这是一道跑偏的试题,考生、媒体纷纷找到作者巩高峰的微博,要作者说出标准答案:“那条死了的草鱼为什么有诡异的光,那诡异的光代表了什么?”
作者巩高峰回答不出,于是舆论又转而嘲笑命题,考生吐槽自己若没有考上大学,就是这条鱼害的。
“一千个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文艺欣赏中存在客观差异性和主观一致性的统一;“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为名画,她能让欣赏者因看的时间、心情、角度不同,获得的感受而不同。
一个伟大的作品能给人不同的感受,百看不厌,所以才为经典。
作者没有标准答案,读者心境不同,理解就不同。肯定有考生写出了漂亮的、富有创意的、超出作者本身原意、也超出了命题老师理解的答案,难道阅卷组会囿于“标准答案”来给分吗?
如同作文题,会有“标准答案”吗?
那些有自己独特见解的文章就能拿到高分。
吴国平教授举例说,臧克家报考青岛大学的国文考试是写“杂感”,他写了不到30个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无边的苦海。”考官闻一多给了98分。
纠结于“诡异的光”一定有标准答案的考生,没有充分的想象力,只有考场的患得患失。但这样的学生是老师培养的,可见平时的受教过程也是程序化的。
众人异口同声地责问为什么出这样的考题,而不自省自己为什么没有发散性的思维、阅读的深度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者和学者在学习实践过程和学习终点间该如何统一?具有怎样内涵的教师群体才能创造地从事教育这项重要的工作?
职业倦怠还是专业倦怠
现在许多教师纠缠于具体的知识点,不是学科中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有趣好玩的东西;强调归纳考试题型,给学生划书、划重点,生怕疏漏;以“押题”成功为教学技术精湛;将学科中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弃之不顾。
碰到考试改革,题型一改,就不知该如何教了。
教书趋于机械化,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有人说,职业倦怠其实是专业倦怠,这是真的。
教师若没有深深陶醉于自己所教的学科,没有被自己感动,怎么可能去感动别人。教师写的教案、做的实验、上课举的例题,甚至抖的一些包袱,在每一届、每个班级学生面前都是一样的,自己也味同嚼蜡,和放录像无异。
梁启超说:趣味最真而最长的职业,没有别样比得上教育。
教育事业正和种花一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生命并合为一。
教育家还有一件特别便宜的事,因为“教学相长”的关系,教人和自己研究学问是分离不开的,从事教育的人,一面教育,一面学问,两件事完全达成一片。
教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教师还应该是“杂家”,这样的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要了解、掌握有关科技、文学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他要具备一两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成准确、熟练地掌握并融会贯通这方面的知识;
“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教师要走向专业自觉。
教师本人要估价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清楚教学用的材料对解决人类的什么问题有贡献,做一个有思想力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问号,而不是句号,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在文化的传承中做个合格的使者。
为激励教师,各级政府评选优秀教师、园丁,各级教育专业部门评定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这些评选是有作用的。
但我们还有大量对教育保持纯粹理想的一线教师,他们热爱学生,不为功利左右,享受教育的乐趣,现在政府提高绩效激励,改善教育生态,可以留住和培育更多的师者。
延伸阅读:做教师,幸福比优秀重要
“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
幸福永远比优秀重要
老师,幸福永远比优秀重要!
优秀是他人的一种评价,一个人优秀与否,是由他人说了算。而幸福其实是一种心态,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受,一个人是否幸福,完全由自己决定。
自己认为幸福,你就幸福。自己认为不幸福,就即或你的幸福像蜜罐一样包围着,你也许都感觉不到幸福。
优秀的人果真就那么优秀吗?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有的人为了赢得他人对自己优秀的评价,就有可能盲目攀比,相互嫉妒,就有可能去关注工作以外的人和事,就完全有可能失去闲庭散步、看花开花落的从容淡定,就难免不去讨好领导,不去搞勾兑,不去拉人际关系。
作为教师,一切都是为了赢得优秀的桂冠,就太可怕了,他们会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在教学上完全可能靠重复训练,靠高压政策,靠死整蛮干去赢得分数,最终以牺牲学生身心作为沉重的代价!
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重要,是否卓越也无关紧要,而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幸福永远比优秀重要。
德国著名文学家赫尔曼·黑塞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人生的义务,并无其他。仅有的义务就是幸福,我们都是为幸福而来。”
我以为,教育,是教会每个个体追求幸福的事业。我们真正需要建构的是指向“幸福”的教育,而不是指向“优秀”的教育。
我还以为,幸福与他人无关,只要自己觉得幸福,自己的职业幸福,自己的生活幸福,自己的人生幸福,即或他人不认可你的优秀,我觉得,我们就是地地道道的优秀教师,甚至是一个比那些所谓的优秀教师还优秀的教师。
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优秀。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所谓的优秀是有限的,而且不少的优秀也许需要重新审视,但是幸福的教师会有千千万万,或许幸福就在身边,幸福的教师就是我们自己。
教师一定要先幸福起来
教师不是苦行僧,教师也是人;教师不是神的职业,教师也是人的事业。他们需要养家糊口,需要生活生存,教师需要幸福。
教师有了幸福,就会怀揣理想从事教育,就会带着激情衷情教育,就会感受到工作过程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奴役,是一种自我实现而不是一种单纯的付出,是一种心灵写诗而不是身心的桎梏。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职业神圣,使命崇高,教师应该幸福。教师这个职业,虽然不能排在职业排行榜前面,但也是一个美好的职业,教师的美好才能成就职业的美好,教师的幸福也才能成就职业的幸福。
一位教师,当他的家庭问题、待遇问题、被社会认可的问题都不成问题时,他们自然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生身上,放在传道授业解惑上。
对一个从事塑造人的职业来说,如果动力不是来自于热爱,不是来自于职业的幸福与尊严,而是仅仅来自于外在的压力,这样的传道授业解惑和这样的塑造肯定是十分可怕的。
教育要幸福,学生要幸福,教师必须幸福。
教育是一件给人幸福的事情,而且这种幸福是当下的,而非未来。同时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以学生为本,塑造他们美好的人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可是,要知道,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这一点。
一位教师,在校园里、课堂上,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正是在耳濡目染间长大成人。
可是,如果教师成天愁眉苦脸、无精打采,传递出去的全是忧郁和困惑,给孩子全是压抑的心理和负面的情绪,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他们会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吗?带着这些东西走向社会,面向未来的人生,他们会幸福吗?
当教师的如果缺乏为人师者应有的尊严和幸福,这样的教师如果不能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他们能够引导新一代走向美好的明天吗?
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只有教师的幸福,才有学生的幸福,才有校园生活的幸福,才有教育天地的幸福。
|
来源:好老师、教师吧
|
编辑:校长派
前一篇:林语堂:论恶性读书
后一篇:家校共育中的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