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作文命题不存在对农村学生“不公平”问题

(2017-06-27 15:57:54)
标签:

高考作文

农村学生

不公平

分类: 王营评教育
高考作文命题不存在对农村学生“不公平”问题

高考作文命题不存在对农村学生“不公平”问题
王营
 
最近,有中学教师在中国青年报上发文称,今年高考全国课标Ⅰ卷的作文题,要求学生从“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高铁”等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来写一篇文章呈现中国,但农村学生大多对这些词缺乏亲身体验,该题的命制对农村考生不公,他们只能靠想象力加以拼凑,必然导致“假大空”泛滥。(2017-06-19中国青年报)
 
这位教师继续写道:“可以说,许多农村考生对上述事物都缺乏真正的了解,即便在报纸和其他媒体上见过与之相关的报道,但怎能和有亲身体验的城市考生相比?虽然以这些关键词“来呈现”并不一定要写得那么具体,但写文章必须以自我感受和体验为基础,谈论自己不熟悉的事物焉能发自内心?他们只能在“任务”的“驱动”下,不懂装懂地去“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就写记叙类文章而言,我赞成这位教师的观点,写这类文章的确要“以自我感爱和体验为基础”。与城市学生相比,有些农村学生对“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这些词语的确不是那么熟悉,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要想写出有真实感的文章,确实不太容易,只能凭自己的想像胡乱编造,这样的文章也很难在高考中得高分。从这一角度讲,这类作文题对农村学生而言似乎有失公平。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追问:如果高考作文题不是这些词语,而换成割麦子、打谷场、喂猪、开拖拉机之类的词语,农村学生似乎有话可写了,而对城里学生公平吗?就今年全国卷这道作文题而言,很多城里学生也不见得都见过大熊猫,也不一定都坐过高铁、去过长城,更不可能都去过大饭店,品尝过真正的中华美食,难道对于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物,就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事物,只要真正听说过,并且思考过、研究过,对此有自己的看法,也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否则那些研究历史的专家就无法写文章了。仔细研究今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题会发现,题目中出现的这12个关键词,都是当下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高中生,不管是农村考生,还是城市考生,只要经常听新闻、看报纸,对社会时事和焦点问题有足够的关注,对这些关键词不应该感到陌生,也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不存在对农村学生不公平的问题。至于京剧、长城、大熊猫、中华美食等是中国的象征,身为中华儿女,更应该有所了解。
如果真如文章作者所言,这类高考作文题对大多数农村学生不公平,只能说明高中教育偏离的正确的轨道。许多高中学校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至念仍然信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把学生禁锢在教室里,捆绑在题海里,学生整天只知道做题、考试,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看报、听新闻,外面的世界无论发生多大变化,好像都与己无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关心国家大事,写出有家国情怀的好文章?
古语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应当是一个读书人应有的至高境界。今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以社会时事为切入点,引导青少年关心国家大事,是对以应试为导向的高中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应该讨论这类作文题对农村学生是否公平的问题,而应当深入思考高中教育的育人导向,否则不仅难以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单就作文一项就会有很多学生过不了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