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提问题”?

标签:
提问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提问题”?
王营
近日,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学生越来越不提问题,不会提问题,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很少有提问题的欲望,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即使勉强提问,提出的也很难称其为问题。学生正在丧失极为宝贵的思考能力。他们习惯于跨越过程,直奔结果。
他进一步指出,在新的“研讨式”课堂中,不提问题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一是无法组织教学。二是教学质量降低。三是无法产生实际的教育效果。
“学问”一词本身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学”,即: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实践学习,掌握大量有用的知识;其次是“问”,指在“学”的过程中,遇到困惑和不懂的问题,虚心向他人请教,从而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善问”是我国古圣先贤们优秀的治学传统,《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片断: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为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在学习周礼的过程中,不仅系统学习和整理了周朝保留下来的大量文献资料,而且亲身实践,在参加鲁太庙举行的大典时,不耻下问,实地印证自己在文献中学来的有关“礼”的知识,以至于遭到周围人的嘲笑,说他不懂礼,孔子不以为然,并且说这正是礼的要求。
可惜,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一优秀的治学传统并没有在教育中得以很好地继承,正如秦春华教授所言,大学生“很少有提问题的欲望,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即使勉强提问,提出的也很难称其为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应当是中小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在中小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知识传授任务,常常是“满堂灌”,只顾让学生被动地听课、被动地记笔记,没有留给学生“问”的时间,更没有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学生就像一架装载知识的机器,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奉为绝对真理。这种没有思考,没有疑问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使许多学生变成了只会依赖教师、没有主见、读死书的书呆子。进入大学后,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变成了一堆毫无生机的死知识,自然不会提出像样的问题,更谈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学”和“问”是学习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培养的许多学生走向社会后,之所以有知无识,有知无能,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中小学教学没有教会学生“问”的方法、养成“问”的习惯有直接关联。“学”是积累,“问”是探究,是印证,是更高一级的学习,只有将学和问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因此,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小学课堂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善“问”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问”的方法,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的质量,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沉睡的大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当然要抱有谦虚谨慎的态度,提问者要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明确自己提出了什么问题,被问者也要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和盘托出,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可以展开更深入的讨论,这才是对待学问的正确态度。像孔子那样入太庙“每事问”,以至于遭来众人的讥笑,却认为是“礼”,这是一种更为谦虚的态度,也是更高境界的“问”。如果自作聪明,不懂装懂,在有些事情上则往往会“失礼”,比如我们到国外参观考查或旅游,对于某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或风土人情,凡是看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多学多问,如果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则往往会有失大雅,招来别人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