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东:一支笔、一本教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能否成就教师的“全专业发展”?

标签:
全专业学生学习学的专业 |
分类: 精华文摘 |
朱旭东:一支笔、一本教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能否成就教师的“全专业发展”?
原创
2017-04-23 中国教育学会
4月2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教师教育资源联盟联合主办的“全国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研讨会暨教师教育资源联盟第六次工作会”在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召开,此次会议以“众研、众筹、众享——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为主题展开研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提出一个概念——“教师发展的全专业属性”,那么,什么是教师发展的全专业属性?教师发展的全专业属性又该有怎样的支撑呢?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近来发生了一些变化,由原来的高素质、专业化两方面增加了一个“创新型”的要求。而将其纳入政府政策文本时,就成为政府对于老师专业发展方向的一个要求。
1、如何理解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
高素质
即从事各种各样专业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素质。所以核心价值观、法律意识、身心健康、科学知识、学术素养、沟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等这些素质,不管是什么专业的人员,这些素质都应具备,而并非教师独有的素质。
专业化
一是教育情怀与专业认同,二是学的专业化,三是教的专业化,四是学科专业化。这就将教师的专业化与其他专业人员的专业化作了明晰的区分。
创新型
可以从创新和创造的概念去解读教师应该具备的特征,教师要有教育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要有教育的创新与行动,要有实践的反思能力及问题的解决能力。
2、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
现实中,存在教师半专业属性的现状。什么是半专业属性?即一个老师在上一节课时,要么只有“教的专业”、要么只有“学科的专业”、或者有“教的专业”和“学科的专业”,唯独没有“学的专业”。
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模型,内容包含其一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习,其二要懂育人,第三要学会服务。
一个教师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第一,学生学习什么?第二,学生如何学习?第三,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学生学习什么?
这个问题很多研究中都有论述,教学生学习认知、阅读、思考、认识自己等等,而我认为,学生一定要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一生需要的技能、学会生活和做人等。
学生如何学习?
目前为止,有诸如合作学习、小组学习、项目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有意义学习、探索学习、情境学习、建构学习等有关研究,在课堂上,学生到底是如何学的?恐怕不只是简单地在听老师讲而已,作为老师,要懂得学生要如何学习,至少要理解“自主学习”的概念。所有上述类型的学习,都需要老师基于学生如何学习来构建一个教师应具备的学习素养。我将其视为教师的“学的专业”,有关于学生如何学习这个问题,我推荐戴维·珀金斯的《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学习》这本书。
如何教会学生学习?
一直以来我们以“教学”的概念来理解“教”和“学”,但是课堂上的“教”如何去建构?引导、辅导、指导、教导、帮助、展示、对话等这些“教”的构建恐怕都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来进行。因而,今天学生的学习决定了教师的全专业属性。
3、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全专业属性?
教师的全专业属性包含了“学的专业”“教的专业”和“学科的专业”。
当前,教师“教的专业”“学科的专业”两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多的,但是唯独对“学的专业”没有研究。
今天已经到了该强调教师“学的专业”的时代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的设计、学习的实施和学习的评价。
(1)当下“学习设计”能力要成为教师基本的专业素养,这也要求今天的教师确实需要有“学的专业”。选择什么学习内容、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策略以及我们为他们创造怎样的学习情境,这些都是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应当考虑的问题。
(2)对于学习的实施这个问题,今天,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的往往只是一支笔、一个练习册、一本教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黑板、一个屏幕,在这样的学习资源环境中,学生是很苦的。
要突破今天基础教育的困境和瓶颈,必须改善学生教室的学习资源环境,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否则中国的教育将无法改善。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这个情境并不是一支笔、一个练习册、一本教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黑板、一个屏幕所能创造的,这个现状若不改变,教师的专业意识永远也不会改变。因而要给教师提供场域,能够利用丰富的资源来开展课堂教学,仅仅提供网络化的学习资源是不够的。只有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真实的学习才能发生。
杜威早就说过“教育即生活”,我们学了100年了,到现在仍然没有学会。杜威在1899年就已经充分地看到教室课堂的局限问题,而我们在100年后,还是如此。
(3)现在对于学习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学习的结果的评价,但问题是这样的评价也是基于在匮乏的教育资源环境下的学习而做出的,而不是基于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形成的结果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的多样性,没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是达不到的。因而,在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境下,评价的对象(结果)永远都是单一的,只是评价手段和方式是多元的而已。
课堂讨论、口头报告、视频制作、课外探索、论文发表、项目设计、社会实践、野外考察、公益劳动、读书报告等等,都可以作为学习评价的对象,这就是多元化。可是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学习设计,否则就做不到。只有学生的学习是多元性的,才会有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多元评价。
学校为什么要开展探究学习和项目学习,目标在于通过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能力。想要提升学生的这种能力,一定要通过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又一定要通过探究学习,而探究学习一定要有合作,而合作一定在情境中。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学习科学的逻辑链。
所以教师在做“学习设计”的时候,目标指向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最终一定要落在情境中。
(以上内容根据朱旭东在“全国教师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研讨会暨教师教育资源联盟第六次工作会”上的讲话提炼整理。)
前一篇:【转载】教育专家不能远离基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