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评论自主招生寒门学子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自主招生”政策不该让寒门学子吃亏
王营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份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在浙江的录取榜单。榜单显示,2016年通过高考“裸分”考上北大清华的浙江学生仅有39人(注:“裸分”指高考分数之外,没有任何加分)。其他都是通过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等形式考上北大清华。寒门学子,或是来自小地方的学生,进入国内顶尖高校的机会越来越少。
有观点认为,目前这样的录取方式,对家境普通的孩子考北大、清华是不利的,而且这种趋势也让一些普通校为难,“三位一体面试,城市的学生和来自我们小地方的学生站在北大清华老师面前,表现怎么可能一样”。
所谓“三位一体”,是浙江省在2011年推出的高考录取试点,即高校录取学生时,不再仅看学生的高考分数,而是综合地看学生的高考分数、高中会考成绩以及高校综合素质测评成绩。
无论是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还是“三位一体”高考录取方式,其目的都在于改变了原来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录取模式,引导高中学校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使那些学有专长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这是高考改革的趋势,笔者丝毫不怀疑这一政策的合理性。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重视报道中提到的现象,这一政策确实对寒门学子不利,如果继续实行下去,大多数寒门学子几乎失去进入重点大学的机会。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有普通高中受教育人口中,农村学生仍占有较大的比例。有关研究显示,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在一个较大的学生群体中,尖子学生所占的比例大约为5%。也就是说,在100个农村学生中,大约有5个左右的学生学业成绩是拔尖的,与城市学生没有什么差别。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的差异,导致这些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拉开了距离,其实他们智力水平没有什么差别。
据说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一般都要求学生在学科奥赛中获奖。客观地讲,寒门学子中也不乏数学成绩优异者,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培养,也可以在数学奥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无奈他们既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也没有这样的条件。正如杭州的一位高中校长所说:“奥赛当然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天赋,但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堆出来的,好成绩基本上都要靠金牌教练教出来的,家境普通的孩子,参加这种培训,可能会有点吃力。”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曾在一篇文章中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乡村孩子是人力资源的富矿。他说,农村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要超过城市孩子,比如独立性、直接生活经验等,而这些是一个人原始创造力的来源。作家莫言曾提到自己小学时辍学去放羊的经历,这段生活体验,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一个源泉。和城市孩子相比,乡村孩子可能没有那么早地进行各种训练,但只要对他们的能力进行开发,完全有可能激发出新的兴趣,甚至发展得更快、更好。
如何让寒门学子在自主招生考试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一是高中学校要重视对寒门学子的培养,对于那些成绩优异的农村学生,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发掘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其提供特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师资条件,鼓励其与城市学生一比高下。二是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考试和“三位一体”招生政策,对农村学生可适当放宽条件限止,比如北大、清华完全没有必要规定学生必须在奥赛中获奖,英雄不问出身,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有特长,且出类拔萃,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都要为其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
后一篇:【转载】“名校”未必有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