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成才学好英语教育教学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谁说成才就必须学好英语?
王营
最近,南京有家长反映,孩子所在的学校一年级没有开英语课,感觉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权利。校长解释称“师资跟不上”并且安排了校本课程“生命安全课”取而代之。当地教育部门回复,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英语从三年级开设,一二年级不作要求。(9月5日京华时报)
当下,英语是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其在所有课程中占的比重几乎与语文、数学平分秋色,“3+X”高考模式中,英语与语文、数学分值相等。不仅如此,英语还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有的地方招考公务员、晋升职称之类的考试也要加试英语。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不开设英语,然而家长却认为这是剥夺孩子学习的权利。难怪有人慨叹:“中国人这是怎么啦?竟然学英语达到如此疯狂的地步!”
学校和家长对英语如此重视,不能不使人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不学英语就成不了才?”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在2009年第五期新民教育论坛上讲到这样一个例子:“去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日本学者叫益川敏英,是土生土长的日本人,英语说不好,从来没有出过国,是所谓的‘土包子学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和京都大学的朋友小林一起研究夸克,两个人个性正好互补,形成两人团队;他每天晚上脑子里面都在想主意,第二天告诉小林,两个人一起做实验,最后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时候大家才发现,益川敏英竟然对英语一窍不通。他说他从小学开始,文科成绩就不好,上大学的时候,他的英语也一直不好。”朱院士进一步说:“在我国,谁能容忍像益川敏英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在中国很难升迁,没法当教授,没法当干部。”的确是这样,像益川敏英这样的人,在我国恐怕连大学校门也进不了,更不用说获得诺贝尔奖了。
学英语的用途,无非是为了学生将来在进行国际间科技文化交流时能读懂英文资料,能与说英语的外国人交流,因为英语几乎相当于当今世界的通用语。尽管如此,我以为也没有必要把它强调到与汉语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毕竟将来还有大多数人出不了国,也没有和外国人交流的机会,许多人都将成为普通劳动者,种田的农民与进行体力劳动的工人学了英语能有多大用处?只要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无论会不会英语,仍然是人才。
语言学习是一种技能训练,不仅需要一定的词汇量积累,更需要具体的语言环境。过去我们经常嘲笑“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就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时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英语单词,但由于缺乏应用语言的具体环境,结果是不会说、听不懂。毕业一段时间后,那些用于应考的大量单词和句型,竟然忘得一干二净,如果真的需要出国交流,大多数人还要重新学起。出国后,起初两、三个月照样听不懂、不会说,半年过后,渐渐适应,当初学过的单词也大多能回忆起来,且大部分人能听懂、敢说了,因为身处那样的语言环境,周围人都说英语,日久天长,耳濡目染,即使你先前一点英语基础没有,也慢慢能学会。这样看来,中小学所学英语,如果将来没有用武之地,几乎相当于白学,浪费这么多精力学英语,挤占了其它学科的学习时间,实在不划算。由此可见,在中小学阶段,不必要求学生人人都学好英语,在中考、高考中也没必要把它与语文、数学分值相同,但可以作为一门选修科目,让那些对英语感兴趣或者将来有出国需求的学生选学。
其实,在很多领域,不学英语照样也能成才。比如学书法,就根本不需要学英语。因为英语与书法没有任何相通之处,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汉字独有的书写艺术,不需要也不可能从西方国家借鉴什么,如果真需要交流借鉴的话,倒是外国人应该学习汉语,且要下一番苦功夫练习汉字,才有可能进入书法之门。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许多大学招收书法专业的研究生,英语也是必考科目,英语达不到一定水平,照样不能录取,这就把许多在书法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人拒在了门外。我国古代如群星般闪烁的众多书法名家,如钟(钟繇)张(张之)羲(王羲之)献(王献之)、顔(顔真卿)柳(柳公权)欧(欧阳询)赵(赵孟頫)之类,他们谁也没有学过英语,但他们却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朽作品,难道他们不是人才?
后一篇:木心:中国哲学家只有一个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