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为什么要通过考核把老师分为三六九等?

(2016-09-08 09:51:31)
标签:

职称评定

等级

竞争

分类: 教育管理
为什么要通过考核把老师分为三六九等?

2016-08-24 武际金 

教育思考--校园里的"等级制"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通过考核把老师分为三六九等?为什么把评价搞得这样繁琐?中国的教育太复杂了。在我们国家,只有合格老师和不合格老师之分,合格的继续聘用,不合格的就辞退。"这是一位美籍华人在一次校长培训会议上的真情流露,也是对我们现行的考核制度的不理解。

期盼的假期还没结束,全体教师就又被召唤到学校,开始讨论职称评聘方案和全员竞岗办法。教师职称评聘,这是学校管理中一直困扰校长的一个"顽疾"。因为名额有限,再加之分配上的结构性不均衡,导致有的学校有余额,有的学校吃不饱。对于僧多粥少的学校而言,首要的就是制定各种条条框框把参评的教师量化、排队,也就是分出个三六九等。尽管学校严格按照区里规定的程序推进这项工作,尽管校长不直接参与打分量化,尽管由全体教师公推出评审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尽管过程结果都由本人签字确认,但总会有教师提出质疑,拨打我的电话寻求支持这尚属于尊重和按套路出牌,有个别的还拨打投诉电话对上反映问题。这个也属正常,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准,如果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量化,第一名就非他莫属。

之前还看到过一则报道,标题是"差生伺候优生吃饭"。某校夏令营为了让学生"体验人生百态,把握自我命运",根据学生的表现打分,把学生分成"上士""中士""下士"三等。"上士"吃三菜一汤,还有一杯代表身份的"红酒";"中士"吃两菜一汤;"下士"站在桌子旁边伺候"上士"吃饭,只有等"上士"吃完了,把碗筷收拾了才能去吃比较差的饭。依据片面的评价标准人为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是对所谓"差生""待优生"的人格歧视。试想,今天的站立侍奉者会不会成为未来的坐而享受者?今天的坐而享受者会不会成为未来的站立侍奉者?博士生为高中生打工不是什么新鲜事。教育,是建立人,而不是打击人,是扬长避短,而不是扬长补短。我们应该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长处、优点,并尽力推动这些长处、优点使其更长、更优。

在校园里,教师和学生,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评价、评优,否则就会被冠以"大锅饭"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为了能体现"按劳分配"就开始动用评价这把"利剑",殊不知这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提评价,就会有名额限制或等次划分,必须要把"最优秀"或"优秀"者甄别出来,于是,问题来了:在群体中,毕竟"优秀"是极少数或少数,剩下的大多数就会纠结、质疑甚至反对、投诉,内部矛盾瘟疫般蔓延开来。因此,为了完成这样高难度的甄别任务,学校就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参与进来,绞尽脑汁制定各种各样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来应对一个个的考评与排队。

标准有了,接下来就是按照标准去"卡"人,竞争也就不可避免,问题自然就会呈现。于是我们看到了校园里的人生百态:优胜者喜笑颜开、心满意足,大赞标准科学合理;而失利者则愁眉苦脸、意见满腹,质疑标准的公正性、可信度。每到这个档口,那些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主真是凤毛麟角,比西施脸上的麻子都少。毕竟,这样的评价结果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还有那内心获胜的喜悦及挂在脸上的荣耀。

放不下怎么办?想办法夺"头筹",让自己变成"优秀",于是也就有了处心积虑与不择手段,甚至触犯刑律。下面这个案例令我们心痛,也给我们这些教育者敲响了警钟。

近日,齐鲁晚报以《单县也有两考生志愿被同学篡改》和《单县被改志愿学生人数升至4人》为题连续报道单县四名高考生被同班同学陈某篡改志愿一事。受害考生小田、小徐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接到了录取通知书,但都不是由自己所报考的学校发出的。目前陈某被刑拘。

为什么一个高中生要这样做?竞争!这就是在学业上提倡竞争的后果。把"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竞争机制引入学生学习过程,这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在竞争中学习,就会有你强我弱,就会有你死我活,同伴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的学习状态就被之间的竞争取代了。这样的竞争慢慢滋生为学生间相互猜忌、保密、歧视、嫉妒心态的温床。

学校里,不应该有所谓的等级,更不应该形成这样的文化,每位教师、孩子都是精彩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怎样尊重?

学校,应该是一个师生们合作共赢的场所,应少谈竞争,多讲合作。

记得十年前考驾照,报名后首先参加理论考试,在候考的间隙,相互不认识的学员们三三两两地交流着考试技巧和易混问题。后来被随机分配到一个驾车学练组,十几个陌生人就被组合到了一起,相互帮助,相互提醒,交流技巧,沟通心得,最终全部通过考核。拿到驾照后大家一起聚餐庆祝,俨然是一个温暖、团结的"大家庭"。同样是考试,同样是评价,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我们看到的、体验到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

是不是校园里就不需要评价,不需要标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什么样的评价和标准是我们提倡的呢?下面我们以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标准为例。先来看看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上的两个实操标准。

一个标准是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换算为等级,如85分以上为A等,也即优秀等次,这个优秀是面向全体人的,很多时候优秀会为大多数人所拥有,甚至是全部。竞争是在自己和标准之间,属于纵向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A等,这就为每个人的成长打开了进步的空间。正如曾28次打破撑杆跳高室内和室外纪录的俄罗斯运动员伊莲娜·伊辛巴耶娃那样,她的每次参赛都是为打破之前的记录而来,她在与自己的标准竞争。

另一个标准是根据参考人数限定等级比例数,如A等级占总人数的15%,这个优秀就不是面向全体的,是少数,需要经历过关斩将的竞争去努力争取,每个人都需要在"人比人"的环境中奋力拼搏,属于横向的评价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里,存在一个"你下我上"的游戏规则,于是也就有了"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雷人之语。

在校园里,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更适合呢?显而易见。

好在,新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13条建议"中有了这样的建议:

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已成为权利垄断的市场、腐败产生的根源,教师们为晋级送钱、送礼、倾轧同事、弄虚作假、甚至不惜做情人,以换取专业尊严,严重地影响了教育价值的公平性,打击教师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极坏的价值导向作用。甚至还有不少省、市和地区制定了荒诞的职数指标限制规定,高一级职称的教师不退休、不死亡,低一级职称的教师就无法晋级,扼杀了教师成长欲望。要学习、借鉴台湾等地区教师在规定的职级任期内称职即无条件晋升的自然晋级机制,取消评优、外语考试等非专业限制,从制度上铲掉腐败的根源。
当优秀成为一个普适性标准,当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美籍华人的质疑也就烟消云散了。
来源:清平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