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大学生为什么“没有问题”?

(2016-07-29 06:30:24)
标签:

大学生

没问题

教育

基础教育

创新精神

分类: 王营评教育
中国大学生为什么“没有问题”?
 
王营
 
近日,一位英国外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中国,刚入校的大学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并且希望老师可以直接告诉答案,需要培养思考能力”,“在西方,家庭教育民主、开放一些,小孩敢于挑战权威;东方人从小就被要求听长辈的话、尊重权威,较少尝试去挑战权威”。(2016、7、27中国青年报)
“学问”这个词本身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学,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实践学习,掌握大量有用的知识;其次是问,指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惑和不懂的问题,虚心向他人请教,从而使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善问”是我国先贤们优秀的治学传统,《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片断: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为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在学习周礼的过程中,不仅系统学习和整理了周朝保留下来的大量文献资料,而且亲身实践,在参加鲁太庙举行的大典时,不耻下问,实地印证自己在文献中学来的礼的知识,以至于遭到周围人的嘲笑,说他不懂礼,孔子不以为然,并且说这正是礼的要求。
可惜,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一优秀的学习传统并没有在教育中得到很好地继承,正如报道中所说的那样,中国学生进入大学后提不出像样的问题,“并且希望老师可以直接告诉现成答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中小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课堂上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知识传授任务,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只顾让学生被动地听课、被动地记笔记,没有留给学生“问”的时间,更没有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学生就像一架装载知识的机器,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奉为绝对真理。这种没有思考,没有疑问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使许多学生变成了只会依赖教师、没有主见、“读死书”的书呆子。进入大学后,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变成了一堆毫无生机的死知识,自然不会提出像样的问题,更谈上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学和问是学习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们培养的许多学生走向社会后,之所以有知无识,有知无能,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中小学教学没有教会学生“问”的方法、养成“问”的习惯有直接关联。“学”是积累,“问”是探究,是印证,是更高一级的学习,只有将学和问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让学生养成善“问”的良好习惯,教会学生“问”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的质量,而且可以激活学生的沉睡的大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当然要抱定谦虚谨慎的态度,提问者要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自己的问题,被问者也要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将自己知道的东西和盘托出,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可以展开更深入的讨论,这才是对待学问的正确态度。像孔子那样入太庙“每事问”,以至于遭来众人的讥笑,却认为是“礼”,这是一种更为谦虚的态度,也是更高境界的“问”。如果自作聪明,不懂装懂,在有些事情上则往往会“失礼”,比如我们到国外参观考查或旅游,对于某一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或风土人情,凡是看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多学多问,如果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则往往会有失大雅,招来别人的嘲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