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们为什么要“批判”莫言?

(2016-07-26 05:55:23)
标签:

莫言

批判

为什么

分类: 精华文摘
我们为什么要“批判”莫言?

原创 2016-07-22 中国教育在线 EOL
文/陈志文

莫言两会上关于缩短学制等发言引起社会舆论高度关注,杨东平等学者日前专门举办了一个论坛,主题就是关于学制的问题。莫言的主张在会上遭到多数与会专家的否定与批评。媒体纷纷报道:莫言批判会昨天举行。更有媒体引用与会的专家,原北师大实验中学校长王本中的话:无知无畏!

于是争议再起,有公众号发文:你们把教育搞这么烂,还有脸搞莫言批斗会!

我没有参加那次“批斗会”,但也算一个莫言的“批判”者。两会期间一个微信群里有人转发了莫言关于教育的一些言论与提案,我的评价也是:无知者无畏!不要转发了,莫言可以随便讲,专业人士就不要胡言乱语了。

我不清楚这个纯民间性质的论坛主办的目的,但相信绝不是为批判莫言而开,应该是想以此为切入口,研究讨论中小学学制问题,这个问题的确有探讨的必要,莫言的提议无非是一个引子。

莫言关于缩短学制的意见遭到专家否定,相信与会专家有让人信服的说法,建议批判者可以仔细看看他们发言再批判。与会专家,前上海中学唐盛昌说: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立德树人,而不仅仅是只考虑念几本书。唐校长说的已经再明白不过了:学校不仅是学知识,还有立德树人,即育人的功能,让孩子们成长的功能。人的成长对于多数人是一个过程,是无法缩短的,是与知识学习相伴随的,这也是一些少年大学生出的问题所在。如果仅从知识角度看,相信相当一批孩子不必耗小学的6年了,我们实际上小学6年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尤其对一批天资好一点的孩子。在美国就有一些homeschool的孩子与家庭,因为种种原因,对于国家提供的学校教育不满意,而选择了在家就学,而不是选择学校。这批孩子很多都会在知识学习上超越同龄孩子,但这类孩子的社会化进程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很显然,与会专家并不是批判莫言个人,而是对莫言涉及教育的一些言论与议案提出了质疑,或者否定,而不是肯定。此次研讨会层次应该很高了。主持人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唐盛昌,原上海中学校长,上海教育学会副会长,在实践与理论研究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专家,还有中国教育学会的王本中等诸多专家。评价莫言在教育上的意见,我相信他们还是有发言权的。只是与会多数专家意见一致,让媒体感觉似乎在批判莫言似的。莫言近期涉及教育的一些言论,估计重新换一批专家,仍然难以获得认同,评价可能还会是“无知者无畏”。

莫言,诺贝尔奖获得者,文学大师,但不等於圣人,也不等于他什么都懂,他说的就都对,都是正确的,为什么不可以否定?这种否定,澄清,如果也算批判,那恰恰需要大力倡导,大力“批判”,明辨是非。是名人,如果说错了,负面影响也更大,这也是社会舆论对一些明星与名人的苛刻要求,我们更需要明辨。

从全世界社会治理角度看,教育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多数人都是家长(包括祖父母)或者是学生,至少曾经是学生,从一个角度说,就是学校教育的客户,对教育有一份关切,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不满。同时,我们多数人也都当过学生,甚至当过老师,当过家长,对教育自觉熟悉,也都有一番自己的感受与理解。于是就出现了很有意思的现象:人人都觉得自己懂教育的,都喜欢以自己感受评判教育,给教育下指导题,也容易引起共鸣。全世界皆如此,包括我们动辄讲的先进教育榜样----美国、英国也一样,教育也被社会长期诟病。这在其他行业是很少见的。比如我们很少看到哪个名人大家社会公知动辄去谈钢铁的产能问题?去谈攻克艾滋病的问题,去谈知识产权与管理的问题? 我们又看到哪个搞生物的院士去谈航天与经济治理的问题?

隔行如隔山,教育与任何一个行业一样,是一个专业问题,教育治理更是区别于专业研究是一个管理问题,即便你是教育专家,也未必是懂得教育治理。我们一定要清楚,专家,院士,名人,是在某个限定领域的专家权威,绝不是哪个都懂的。

在当下的中国,我们很多名人如同所有普通人一样,自以为懂教育,喜欢以自己的感受与个案谈教育,批判教育,为教育下指导题。如俞敏洪提出的全国一张卷高考,比如莫言提出的缩短学制的问题,我毫不怀疑这些名人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而出谋划策,但多数建议与意见都是错误的 ,或者不可行,是“无知无畏”。说错了又何妨,也是在推动教育的进步,但往往会因为他们的社会影响巨大,其“无知无畏”的言论不断被放大,最后形成舆论压力,进而误导教育的治理。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不少,学费也交了不少。

我们“批判”莫言,实际上,也是批判莫言为代表的一种现象:一些名人大家,动辄对教育挞伐,或者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我们有必要及时回应,澄清,辩论,甚至批判,否定,否则,很多错误的观点看法,会以讹传讹,最后误导大众,误导舆论环境,最后裹挟政府决策,最后误导教育。

更有甚者,以个人之见,对教育进行情绪性挞伐,甚至污名化,妖魔化,语不惊人死不休。日前马云捐资2亿发起乡村校长计划,本是一件好事,但马云在谈到原因时却有两个很重要的观点,第一,中国教育搞不好,是因为高考成绩最差的人进师范;第二,乡村教师减少是因为“校长太烂”,老师都跑了;马云可能正是因为此而做了此事,但这两条也足见马云的无知与偏见了,乡村教师的减少,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的减少,学校布局的调整。与20年前相比,我们的中小学生总数已经由3亿下降至1.8个多亿,中小学学校总数已经由70多万,下降至20多万。对于此类说法,我们不仅要澄清,更需要坚决地批判回击了,这不仅是一个事实错误的问题,也是对广大老师、校长不尊重的问题。

其实不止教育,其他行业都有类似问题,我们需要及时的澄清,辩论,说明,以把错误的观点看法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更不要说是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案这个层面,也必须有积极的回应。只是,我们也绝不能因为他们是名人,就说不得,碰不得,就只能同意,这更是无知,也是不负责。我相信专业人士对这些名人的质疑,也绝不是针对个人的,也是出自专业的评价与评判,我们恰恰需要这些专业的质疑,澄清,最后才能去伪存真,让一些积极的意见达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同时,把一些错误或者误解的言论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

无知无畏,我们也不必过于敏感这个词。每一个人都有无知无畏的阶段,年轻时自以为完全搞清楚了世界,于是会有很多无知无畏的言行,相信10年后会哈哈大笑自己当年的无知无畏。同样,每当我们进入一个新领域时,也很容易出现无知无畏的状况,自以为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真谛,但实际上多数是不可行的。教育以及其他行业均如此,希望我们的名人大家对专业问题多一点敬畏,多做调查研究,尽量少一点无知者无畏,要意识到自己有巨大的社会影响,不是正面就是负面,同时也更希望业内的专家,政府部门能积极地回应,澄清,辩论,正本清源,以达到最后推进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如果这也算是批判,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多一点批判?

(作者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