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教师怎样解读“文本”教材?

(2016-01-17 22:34:54)
标签:

教材

解读

文本

蓝本

分类: 王营评教育

教师怎样解读文本教材

王营 

【原创】教师怎样解读“文本”教材?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意味着教师要把教材看成是文本,而不是蓝本

所谓蓝本,是指预先规划设计好的,在实施过程中不可改变的蓝图。如楼房建筑设计图,电视剧、电影剧本等,在实施过程中,建筑人员或导演只能按照这个蓝本去施工或演出,不允许进行任意的拓宽和发挥。传统的教材,大概就是按照这个要求编写的,教师只要把把教材内容复制下来,将教材呈现的知识点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并且做到讲清楚、讲明白,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算完了教学任务。教材所呈现的知识都是真理,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允许教师和学生有任何的怀疑。

所谓文本,是指教材所呈现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对教材提供的内容和知识可以再现,可以复制,可以颠覆,可以提出疑问,也可以作出重新解释。就好象阅读文学作品那样,不同的读者对人物形象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意味着,教材传统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教材不再是教学的中心,已变成一种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主要课程资源。

教材是文本,首先要求教师读懂这个文本,也就是说,读懂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前提,也是教好、学好的前提。教师读不懂教材,就失去了教和学的根本,教学也就回到了原来照本宣科、复制教材的老路子上去。所谓读懂,一是要弄清楚本节教材有那些知识点,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真懂、真会,还有什么疑问,这是浅层次的。二是要根据课标要求,分析一下本节教材要求学生达到哪些方面的目标,应选择什么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三是思考一下本节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那些疑问,有哪些思维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四是弄清楚本节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知识,学生需要哪些知识储备,需要联系学生的哪些生活经验,学习了本节教材知识,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等等。

读懂教材,还需要教师关注教材的呈现方式,依据教学目标,创设最适宜学生思考和创造的问题情境。传统的教材一般是以概念、原理的方式呈现,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新课程要求教材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比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节课是《生活中的图形》,没有概念,没有解释,也没有课后作业,只画了几幅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认识生活中图形,了解圆、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有的教师遇到这样的内容就茫然不知如何教,因为他们过去已习惯于教概念、教原理。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望。比如有位初中数学教师在讲的概念时,没有直接讲是什么,而是创设了一个驴拉磨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驴蹄走过的痕迹是一个什么图形?

把教材当做文本,还要求教师在读懂教材的前提下,揭开教材的神秘面纱,把解读教材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自主学习,自主钻研,提出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此作为教师教学的宝贵资源。事实上,教材上的许多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对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点拨,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此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教材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欲望,为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