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选修大学“先修课”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2016-01-07 09:23:50)
标签:
大学先修课尖子生教育公平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选修大学“先修课”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王营
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十多所高校于今年11月28日共同发起的“MOOCAP课程”全面启动,通过网络面向全国优秀的中学生教授大学课程。清华大学率先推出了6门先修课。记者昨日采访获悉,这6门先修课的累计报名听课人数已突破6万。很快,全国多所高校的先修课程将组团“亮相”。让尖子生们颇为心动的是,名校的先修课将与自主招生“挂钩”。(《扬子晚报》)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大学先修课向中学提前引入大学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发潜力很有帮助。不过先修课让中学生颇为心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高校自主招生“挂钩”。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需引起我们注意:一个是“学有余力”,一个是“与高校自主招生挂钩”,也就是说,只有学有余力的学生才能选修这些“先修课”,并且通过大学考核的学生,还可以在自主招生考试中享受大学的优惠政策。在笔者看来,这是对高中教育的一个错误引导,是在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平。
哪些是中学里“学有余力”的学生?当然是那些学习成绩前三分之一的少数尖子生,在一般农村学校,这些学生最有希望升入重点大学,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在高中校长看来,学校每年能有一、两名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就是自己最大的政绩,于是他们想尽千方百计培养这些学生。有了大学的这些先修课,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尖子生集中起来,不惜学校人力、物力,让他们修完所选课程,因为这些先修课毕竟和大学的自主招生“挂钩”。这样以来,尖子生的确得到了重点培养,但那一大批渴望升入一般大学的“中等学生”怎么办?难道他们天生就该被学校歧视?这难道不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吗?
再说与自主招生考试“挂钩”,
有校长说:“大学在高中开设一些先修课程,大学招收优秀学生,这种方式作为招生制度的一种探索方式值得肯定。但只能面向中学里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因为我们目前的高考体制还是以分数说话。”这一观点还比较理性。因此普通高中在实施这一政策时,一定要把握好“学有余力”这一关键词,即使是尖子生,也不可强迫他们去学习先修课程,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不要因为几个尖子生的培养,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教育。高校最好也不要把先修课的学习和自主招生“挂钩”,但可以作为录取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