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吴金昌:做一个明白的教师

(2015-07-04 04:44:16)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育管理

吴金昌:做一个明白的教师

——读茅卫东《教师职业生涯的十大误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工作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为谁而教?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教学生?我们自身又该如何发展……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在茅卫东老师的新著《教师职业生涯的十大误区》(以下称《误区》)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一、明白为何而教,立人为先

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升入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我们工作的意义就是也就是和同行比有着更高的升学率,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非考试因素则忽略不计,只要学生能在各种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一俊遮百丑——有了突出的成绩,就有了自身的荣誉。说到底,这样的教师是在为自己而教。如果这突出的成绩是建立在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果这突出的成绩不能与良好的思想品德成正比,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教,是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是成人以真,成人以善,成人以美。正如茅老师所说:“学校教育之于学生,无非就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学校教育应该给与学生长期有效的、有益的,甚至说是终身受益的东西。”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有一篇课文叫《信条》,作者是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文章阐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帮学生建立做人和做事的“信条”——“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公平游戏。不打人。交还你捡到的东西。收拾好你的一摊子。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明白了为何而教,我们自然知道该教什么。上世纪初,民国初肇,百废待兴,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明确地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可惜,良言在耳,我们却置若罔闻。

 

 《误区》这本书也有相同的观点:“无论是教什么学科,无论教哪个年级,教师的根本任务并不在于指导学生,不在于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更不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教师这一职业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于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质疑精神、反思习惯,鼓励学生求真、向善、唯美。”茅老师的这番话出了有良知、有风骨、有人格的教师们的共同心声。

 

二、明白如何去教,授人以渔

 

先哲老子告诉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能只传授知识,关键要传授方法,把教育对象培养成掌握“渔”的技能的渔人。

 

“‘渔’的技能”在教育学领域是指什么呢?即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掌握“‘渔’的技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激发学生的生命动力,才能使教育行为产生正面效应,从而才能促进生命的发展。茅老师在《误区》这本书中指出 “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个有着真正教育情怀的教师,还会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因为他知道,现代教育是为了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学校是成就学生的地方,不是给学生洗脑的机构。”

 

“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只有如此,学生的生命动力才能被激活,生命成长也才成为可能。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名优秀的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不是自己在侃侃而谈,让对方崇拜,景仰,从而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以欣赏的态度,聆听的姿态,调动对方侃侃而谈,让对方体验到表达的快感,从而实现观点和情感的交流。一名优秀的教师又像名刹禅院里的得道高僧,慈祥平和,静静地听你诉说,等你说完,只言片语便能点破你的迷惘和困惑,让你的智慧得以提升,让你的心灵得以净化,让你的生命得以超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整地记录了夫子上课的动人情景,夫子蔼然问志,弟子畅所欲言,子路率真自信,冉有、公西华谦虚谨慎,曾皙洒脱自由,每个学生都坦坦荡荡,毫无拘束。这里见不到教师权威的压抑,也没有学生揣摩教师提问动机及推测“标准答案”的心机,这才是教育应有的常态。

 

“学校是成就学生的地方,不是给学生洗脑的机构。”茅老师说得真好!

 

三、明白如何成长,站着教书

 

教育是师生生命的相互烛照,是师生精神的相互影响,是师生智慧的相互启迪,是师生思想的相互碰撞,是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是师生人格的相互砥砺,正所谓“明师”培养高徒,高徒成就“名师”。作为教师,我们无法选择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教师的本分。我们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明师” ,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高徒”。

 

茅老师现任教于一所职业学校(此处有误,我2015年2月正式从学校辞职,现在《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当编辑,不过《教师职业生涯十大误区》的写作和出版是在职校工作期间——茅卫东注),所教的学生都是被重点高中、普通高中淘汰的学生,即某些老师眼里的“差生”,教育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茅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放弃他们,而是悉心地呵护这些备受家长、老师和同学精神伤害的孩子们,用爱心、热情、人格和思想唤起孩子们对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唤醒孩子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如何才能成为“明师”,茅老师成功的秘诀是:

 “一个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一个只会惟命是从、亦步亦趋的教师甚至不配‘教师’这两个字,因为这就是典型的‘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成长最终是靠自己蜕变,不是靠别人扶持。靠别人扶持,我们可能永远也站不起来。如果当教师的自己都站不起来,又怎么引领学生?”

 

没有独立思想的老师,只能是使人昏昏的庸者,既无法成就学生,也无法成就自己。任何人的成长都源自生命深处不甘平庸的信念,教师的成长更是如此,在相同的环境里,有的教师碌碌无为,得过且过,有的老师意气风发,追求卓越,可见外因固然重要,而内因才是决定教师是否能成为“明师”的关键。教师的成长只能靠自己,只有站着教书的人,才能成就自我,成就学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