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管理 |
吴金昌:做一个明白的教师
——读茅卫东《教师职业生涯的十大误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工作的意义在哪里?我们为谁而教?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教学生?我们自身又该如何发展……这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在茅卫东老师的新著《教师职业生涯的十大误区》(以下称《误区》)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一、明白为何而教,立人为先
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升入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我们工作的意义就是也就是和同行比有着更高的升学率,至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非考试因素则忽略不计,只要学生能在各种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一俊遮百丑——有了突出的成绩,就有了自身的荣誉。说到底,这样的教师是在为自己而教。如果这突出的成绩是建立在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果这突出的成绩不能与良好的思想品德成正比,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教,是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是成人以真,成人以善,成人以美。正如茅老师所说:“学校教育之于学生,无非就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学校教育应该给与学生长期有效的、有益的,甚至说是终身受益的东西。”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有一篇课文叫《信条》,作者是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文章阐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帮学生建立做人和做事的“信条”——“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公平游戏。不打人。交还你捡到的东西。收拾好你的一摊子。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明白了为何而教,我们自然知道该教什么。上世纪初,民国初肇,百废待兴,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明确地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可惜,良言在耳,我们却置若罔闻。
二、明白如何去教,授人以渔
先哲老子告诉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不能只传授知识,关键要传授方法,把教育对象培养成掌握“渔”的技能的渔人。
“‘渔’的技能”在教育学领域是指什么呢?即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掌握“‘渔’的技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激发学生的生命动力,才能使教育行为产生正面效应,从而才能促进生命的发展。茅老师在《误区》这本书中指出
“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整地记录了夫子上课的动人情景,夫子蔼然问志,弟子畅所欲言,子路率真自信,冉有、公西华谦虚谨慎,曾皙洒脱自由,每个学生都坦坦荡荡,毫无拘束。这里见不到教师权威的压抑,也没有学生揣摩教师提问动机及推测“标准答案”的心机,这才是教育应有的常态。
“学校是成就学生的地方,不是给学生洗脑的机构。”茅老师说得真好!
三、明白如何成长,站着教书
教育是师生生命的相互烛照,是师生精神的相互影响,是师生智慧的相互启迪,是师生思想的相互碰撞,是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是师生人格的相互砥砺,正所谓“明师”培养高徒,高徒成就“名师”。作为教师,我们无法选择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教师的本分。我们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明师”
茅老师现任教于一所职业学校(此处有误,我2015年2月正式从学校辞职,现在《当代教育家》杂志社当编辑,不过《教师职业生涯十大误区》的写作和出版是在职校工作期间——茅卫东注),所教的学生都是被重点高中、普通高中淘汰的学生,即某些老师眼里的“差生”,教育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茅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放弃他们,而是悉心地呵护这些备受家长、老师和同学精神伤害的孩子们,用爱心、热情、人格和思想唤起孩子们对自身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唤醒孩子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如何才能成为“明师”,茅老师成功的秘诀是:
没有独立思想的老师,只能是使人昏昏的庸者,既无法成就学生,也无法成就自己。任何人的成长都源自生命深处不甘平庸的信念,教师的成长更是如此,在相同的环境里,有的教师碌碌无为,得过且过,有的老师意气风发,追求卓越,可见外因固然重要,而内因才是决定教师是否能成为“明师”的关键。教师的成长只能靠自己,只有站着教书的人,才能成就自我,成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