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语文教学 |
“老师,我觉得写作文的时候,有劲使不出来!”
昨晚,一个高考生发来了短信,她有点沮丧。
我宽慰了她几句,告诉她写完了作文就是成功。这作文,想离题不容易,想特别出彩也不容易,正常得很。
她高兴了,我沉思了。
“有劲使不出来!”她是个很会写文章的孩子,她说的“有劲使不出来”该是什么意思?
每年高考作文题一晒,各种“江山指点”就会喷涌而出,这已成了“67”风景。网民会不依不饶,拿社会上的新奇的事件笑谈吐槽高考作文。一线教师则是继续揭短,深究猛打,只恨没咬下皮来。点评教师的文字呢,你几乎不用看也能想个大概。每年都一个样,无非就是“关注生活,贴近现实”,无非就是“理性思辨,人文彰显”。等到命题组的老师最后站出来,看到的则是一副我来命题我怕谁的模样,自顾任性地条分缕析地说出自己的题目设计得怎么科学怎么理智怎么个讲究,破罐子破摔,最后都成金石之声,最奇怪的讲着讲着,我们还真入套,觉得真是自己水平不够,不能望其精妙之一二。远远观望的专家呢?作家梁晓声评论全国卷一作文题目“女儿和爸爸在高速路上的争议”,认为出题人”脑子进水“。“智慧”出题者缺乏智慧,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华说“最蠢的作文标题就是江苏的‘智慧’”。如此等等,每年这个时候,他们总候鸟般的飞来,几句冷冷的真话,也很快消逝在喧嚣中,不痛不痒,风一样飘过。
可是,坐在考场里的孩子们说的,我们却是最要反思。
“有劲使不出来”,面对高考作文,有较好写作能力的学生也好像重拳打在棉花上,怎么也借不上力,这种感觉很真实地说出了当时写作的那种窘迫。什么是有劲使不出来呢?是生活,但不是她的生活;是阅读,但超越了她的阅读。我想起了中国女排在亚锦赛上打泰国女排的第一局,论绝对高度超出泰国女排十几厘米的中国女排,个个都是高妹,可是泰国队灵活快速,打球又聪明刁钻,贼油,我们的高妹怎么打怎么输,看着矮小的泰妹妹就是下不了球,干着急。解说就说了一句“有劲使不出来”,尴尬至极。这不,今天这孩子坐在试场里,看着“文如其人”瞪着“心画心声总失真”也是干着急,最后真的“失真”了,就只好勉强拼拼凑凑,总没有以前的顺畅淋漓。这作文的方格稿子,还真像一张网,作文题就是网对面的对手,你想起跳却乏力,你想重扣却传不到位,你想拦网又跟不上节奏踩不到点,生生闷气,只好随便垫了过去。只是,高考写作,不是女排比赛,绝不是狠下一条心让你“有劲使不出”怎么也要让你灰溜溜地哭丧地回去的呀。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审视一下我们的命题,反思我们的命题心理。
用来考试的作文命题要追求三种品质,合格,巧妙,优秀。一个合格的作文命题是让大部分考生有话可写,能写真情实感。一个巧妙的作文命题,是能发挥高考的选拔人才功能,能很好地检测出写作水平和能力,能拉开差距,使一批写作优秀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一个优秀的作文命题,是能彰显中学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一个学生的人文素养绝不是他能写一篇充满华彩的文章就能体现,更要有对人生的广度、生命的厚度的人文思考
高考,走到今天,已经是一个让大多数考生都能找到大学座位的考试了。那么,在考场上,它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作文命题,即让大部分考生有话可写,能写真情实感。注意,是“真情实感”。比如“绿叶对根的情意”,比如“我的时间”。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材料的表述简单,文字简短,就是为了不给学生审题带来困难,方便学生去思考,这就是眼里有“大部分考生”的命题大局感,我觉得很值得赞扬。但是“有话可写”?“能写真情实感”呢?今年的命题能实现吗?材料中“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以及“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这样的专业术语,我个人以为在高中生的阅读视线里是很少能印入的。按照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张生的说法,浙江卷的“文章和人品”是离考生生活最远的一个题目。“我所在的大学中文系,一些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会做这方面的题目。可以说,没有对文学史的深厚理解,写不出好作文。这类题目用来当高考作文是不合适的。”也许,你会说,这个“有劲使不出来”的女学生还不是真正有劲,如果阅读真全面真深厚,那就可以有绵掌之功,说这话,我觉得就有点不近人情苛刻至甚了。很多语文老师思考着个作文题目,想着凑几句,花了整整一下午,还东找资料西翻阅,借助度娘勉勉强强凑字成文,叫高中生在一小时内写出精彩写出锦绣,公平地说,确实有点难度。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阅读,在应试横行阅读贫困的中学阶段,能保持对阅读的虔诚和尊敬已经难能可贵,用过于“高大上”的专业味十足的命题打击这样的纯挚的阅读心灵,我个人觉得多少有点不舍得。确实,“能发挥高考的选拔人才功能“的作文命题,必须能拉开差距,使一批写作优秀的考生能够脱颖而出。注意,是“一批”,不是其中某几个。虽然最后也总会凑出一批优秀(这也是必须的),但我们确实也要思考我们的命题是否过于计较角度是否专业学术性过强,而让有能力的学生“有劲使不出来”?如果一个题目,让大多数有能力的学生走向共同平庸,那我们是应该反思我们究竟给出了怎么样的命题意图。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称赞今年浙江卷“文章和人品”,说是“命题水平最高的一个作文题目,因为最容易拉开考生的差距,这也就完成了考试本来应该承担的遴选人才的使命”。我觉得徐教授说的也很好,命题水平高,是水平,这水平确实可以“最容易拉开考生的差距”。但是,这高水平是否适合考生,我们还是要细细想来。客观地说,出一个能拉开考生差距的作文题目比出一个让“有劲能顺利使出来,无劲也能凑合弄出来”的作文题目更容易。大学里,研究生的论文写作题目,都能在高考上拉开差距,水平都很高,但这是我们想要的命题吗?
“好的高考题目应该照顾到高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由浅处就能够体会到深层的含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很中肯地说。别让优秀走向平庸。水平高,还要看看站的位置。水平高,还要关注他人的水平。出题和教学一样,都要有能高能低的姿态,尤其这低,若能低出高水平,这就是更高水平。若是命题者只在云端偷偷地笑,我们彼此都是孤独的。
我们总能找到很多理由来躲避我们的过失,就像我们能找到很多理由来证明我们的优秀。高考作文命题,辛苦,劳心,劳力,确实是个苦差事,但也是造福大众的积善之事。想想我们的十年寒窗,想想多少双期待的眼睛,想想伏案苦读的莘莘学子,想想我们自己,我都觉得,我们要努力使得高考作文题落到考生的肩上去。看上去很开放但内核相对封闭的作文材料,贴近的不是学生的生活。我很喜欢著名作家方方说的一句话:“好的题目,能让大部分人上道,让高手走得更远。”不能太冷僻,不能总想着去刁难多数人。如骆玉明教授言,出题的老师别“总想着防止学生猜题、防止学生套题等,而显示自己的高深”。想着孩子的眼睛出题目!别让那看似高深实则模糊的题目,成为一种伤害。
评论总是容易的,实践才是最难的。出题不好出,出个有水平的好题更是难上难。你们辛苦了,但有些想法,还是要说个明白。这也是敬重。
在我们起身审视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请用温和的眼光注视着我们的考生,和他们站立的大地。
有劲,我们都使出来!多大的储备,多大的劲。这个“我们”,包括每一个考生,还有我们自己!这是一种呵护,一种珍惜,一种尊重,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