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名不正则言不顺

(2014-02-28 17:16:05)
标签:

传统文化

教育

论语学习

论语感悟

分类: 《论语》学记

名不正则言不顺

——儒家为政策略之一:正名

《论语》学记(十七)

文/王营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非常重视正名对于治国安邦所发挥的作用,强调在正名的前提下,建立严格的等级秩序是维护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前提和保证。

孔子认为,治国必先正名,所谓正名就是纠正名分,即明确责任。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第十三),孔子把“正名”提到事关国家兴亡、社会安定的高度,他认为名分不正,职责就不清晰,职责不清晰,就会“言不顺”,不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从而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使国家“礼乐不兴”、“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最终导致天下大乱,人民无处安身。

儒家认为,即使日常生活中对人的称呼,也要按照礼的规定,给予一个固定的名称,而不能随便乱来。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季氏第十六)。孔子慨叹当时名不正的社会现实,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雍也第六),他以比喻的方式告诫当时的人们,觚就应该像个觚,而不能随便改变它的性质,否则就不是觚了。对于当时是非颠倒的社会乱象,他曾愤怒地说道:“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阳货第十七)。

在正名的前提下,孔子主张建立合理的伦理等级秩序,明确不同名份下的人所应承担的责任。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颜渊第十二)。在孔子看来,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身份后,就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君王就要像个君王,做好君王应该做的事情;臣子就要像个臣子,做好臣子应该做的事情;父亲就要像个父亲,做好父亲应该做的事情;儿子就要像个儿子,做好儿子该做的事情。推而广之,就是每个人都要名实相符,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应该做的事情,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宪问第十四)。

孔子的这一观点确实有将人分等定级的嫌疑,不利于民主政治,曾经被有些人斥之为封建残余,也为许多倡导自由的人们所诟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国度里,如果把君、臣、父、子的顺序颠倒一下,或者互相交叉,其结果会怎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