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改”说道德失落
(2011-09-16 09:48:32)
标签:
人文教育感悟随笔教育杂谈教育思考教育观察教育评论教育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从“新课改”说道德失落
——一个语文老师的感悟
王营/转载
转载理由:“新课改”已经搞了十几年,下一步到底何去何从?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教育价值观?难道是要我们打着创新的旗号颠覆传统道德?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教师到底应该传授什么样的“道”?本文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讲述的真实教育故事,读后也许能让我们浮躁的心绪慢慢平静下来。
曾几何时,人们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候,往往痛心疾首地指责低俗的社会风气,指斥炎凉的世态和势力的人心。可是,您曾想过没有,造成目前现状的根源是什么?
我是一个不合时宜的教师,我只能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我的感觉中要树一代英才,百年也许太短,可是要毁掉一代人,造就一种不良的社会环境,连十年都用不到。
话说十年前,我们这儿的教育界在没有试点的情况下推广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据说是为了响应上级的精神,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人才,要大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颠覆传统的育人观点,培养适合市场经济社会和有能力、有创新观念的精英人群。
具体的改革方案面面俱到,细化到每一节课。
当时,我们学校实行班主任跟班制,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课。
我一生都不会忘记,那时的语文课本有两则寓言故事:分别是《乌鸦和狐狸》、《狼和小羊》。
传统教学都是让学生接受“狐狸是骗子,善良的乌鸦不能听信花言巧语,要接受教训,提高防止受骗的能力”和“凶狠虚伪的狼为了自己能够吃到小羊而强词夺理,要认清狼的真实面目”的观点,而颠覆性的教学则是让学生接受“乌鸦虽然善良却是愚蠢的、狐狸虽狡猾却是聪明的,并且狐狸是成功的典型”和“狼虽然凶残,但他吃小羊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也是成功的典型”的观点。
天哪!
要知道,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并不是一台冰冷的机床,他所面对的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加工的无情的毛坯工件!而这些七八岁的孩子正处于心灵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把这种是非不分、善恶混淆的观点灌输给学生,那岂不是引领孩子们误入歧途,误人子弟吗?!
带着这样的质疑我与校领导和课改小组的大员们争辩,结果可想而知。他们讥笑我“传统、保守,没有创新精神,跟不上时代发展”,让我按他们的规定给学生授课,并且引经据典地说“这是某教育大师的研究成果,经各级专家和领导认可的课改方案,你一个见少识寡的普通教师认识水平太低,只能通过新课改来提高教师的认识能力和塑造学生的成功心态与创造能力。”
唉!无奈,我只有接受,别无他法。
可是,难道就让孩子们接受这些颠倒黑白的“新观点”吗?那可要毁了他们的一生呀!
不,我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人,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还具有社会性,具有是非标准和善恶观念——丛林法则只能适用于丛林!
带着这一份责任,我在给学生授课时,虽然按照“新课改”精神把狐狸和狼说成是“成功者”,可是我留给学生两个问题:你赞成这样的成功者吗?你会这样做吗?
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孩子都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更令人欣慰的是:我一直把那一班的学生带到小学毕业,我一直在坚持用传统的我认为正确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心灵和人格。现在,他们都已成人,虽然分布在各行各业,那47个孩子没有一个因违法乱纪而受过行政和刑事处分的。
让人遗憾的是,当初狂热地支持盲目地崇拜这些观点的老师们,不遗余力的把这些观点灌输给他们所教班级的学生——然而事与愿违,精英成功人士并未培养出来,某些人因为追求一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当然,这样的结果是由各种因素促生的,不能完全埋怨他们的老师。可是,“细节培养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人生”,这难道不是教育的金科玉律吗?!
行文至此,我还想引用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说过的几句话来为本文作结:“教育决定学校,学校决定教师,教师决定学生,而学生,决定社会的未来。”
不是吗?!
(摘自《宁阳吧》,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