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小学衔接沟通势在必行
(2011-03-26 23:31:01)
标签:
教学教研教育观察教育思考教学反思教育杂谈教育评论教育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加强中小学衔接沟通势在必行
文/王营
据媒体报道,不久前,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在广渠门中学举行。更形象地说,这是一次小学、初中、高中老师间的串门课——小学教师走进初中课堂,初中老师走进小学、高中课堂,高中老师走进初中课堂。
三节现场课堂教学展示以“空间和图形”为学段衔接研讨的切入点,通过圆的认识、角的概念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老师们展现了不同学段教学方法和侧重点的差异:小学注重形象思维、动手实践体验和摆猜的过程;初中侧重对概念严谨的分析、推理与适度计算的过程;高中则重在模型分析、数形结合、精确计算。
新课改实施以来,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中小教学衔接沟通问题,逐渐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沟通?北京市东城区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无论是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都必须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所学的知识是为初中、高中阶段学习打基础的,如果在学习的某一阶段出现断层或者基础不牢,进入高段学习时就会形成知识的缺陷积累,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困难,影响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鉴于此,加强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和沟通势在必行。
实现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沟通,我认为首先要打破教研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局面。当下,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内部,普遍分设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同一学科又按学段分设教研员,如语文分设小学语文教研员、初中语文教研员、高中语文教研员,这种各自为政的设置,本身就不利于中小学衔接,在加上中小学教学理念的差异,同一学科中小学教研员平时很少有沟通和交流,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有时候还互相拆台,相互埋怨。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认为要从教研部门内部做起,打破中小学之间人为设置的的森严壁垒。在一定区域内,凡是举行范围较大的学科教研活动,要倡导不同学段的教研员都要参加,平时进行的视导评估、专项调研等,同一学科的教研员也要参加。同时,要求教研员必须反复研读小学、初中和高中课标、教材,把握不同学段学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改革方向。
其次,要打破不同学段教师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一是学校要倡导教师研究不同学段的教材。小学教师可以读一读初、高中教材,高中教师也可以读一读初中、小学教材,通过读不同学段的教材,了解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到底要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各个学段的侧重点是什么?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候小学阶段忽视的知识和能力,可能是初中、高中阶段需要重点强调的,如果在低学段打好了基础,培养了习惯,到了高年级就会学得省时、省力。二是不同学段的课堂教学也可以进行相互交流。高、初中教师可以听一听小学的课,小学、初中教师也可以听一听高中的课,可以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展开深入研讨,比如为什么学生在小学阶段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而随着年级的增长,这种积极性逐渐下降?
再次,不同学段之间的学校要多进行交流。比如,一定区域内,高中学校可以与初中学校结成对子,初中学校也可以与小学结对子,互派教师交流学习。可以让高中骨干教师到当地初中、小学任教一段时间,或者定期组织小学、初中教师到高中学校听课研讨,这样做不仅能促进不同学段之间的相互衔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不同学段教师的辛苦,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