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与“笨拙”
(2010-01-21 16:25:29)
标签:
人生启迪人文教育文学原创教育思考教育杂谈文化教育 |
分类: 人生启迪 |
“聪明”与“笨拙”
文/王营
晨练路上,经常听到一种如夏日蛙叫似得此起彼伏的声音,声音是从前方路旁小桥边的一块空阔地上发出的,到底是什么声音?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个老人在玩一种叫做“空竹”健身器材。其中的一个老人玩得相当熟练,已经玩出了花样。只见他将一根绳子上下来回抖动,待空竹在绳子上旋转达到一定速度,突然一声大喝,迅速将空竹抛向空中,然后立起一根竹杆,空竹像听话似的,从空中稳稳地落在竹杆顶上。老人并不就此罢休,接着将竹杆顶在自己的下巴上,竹杆和空竹像是中了邪,在老人的下巴上稳稳直立将近一分钟,待空竹速度放慢,老人才把竹杆从下巴上移开,空竹掉在地上。每当看到这番精彩的表演,周围的人都大声喝彩,我也不在跑步,驻足屏息,害怕空竹掉下来砸在老人脸上,但老人从未失手。
老人精湛的技艺,吸引许多老年粉丝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起初只是老人一个人玩,几天后队伍渐渐壮大,其中有女同志,还有年轻人,我也被深深吸引。一天早晨,在我反复请求下,老人将手中的绳子递给我。尽管老人给我讲清了全部的动作要领,我也明白了该如何启动,如何用劲,但是手中的绳子就是不听使唤,空竹就是转不起来,更不用说抛向空中这样高难度的动作了。老人鼓励我说:“好好练吧,动作要领就是这些,只要下功夫,熟练了就能成功。”果然,几天后,空竹在我手上能转起来了,但至今我也没有练成老人那种将空竹抛向空中,然后稳稳用竹杆接住的本事。由于难度太大,起初庞大的队伍渐渐萎缩,我也早退出了,但剩下的几个追随者却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有一位老者虽不能用竹杆接空竹,却能用戴在头上的安全帽接住,让空竹在自己的头顶上稳稳转上一分多钟,我问他其中的奥妙,他回答说“练得时间长,熟了。”
这件事使我不由得想起欧阳修所写那则《卖油翁》的故事,陈康肃公自认为自己射箭天下无双,但却遭到一位卖油老人一句“无他,惟手熟尔”的嘲笑,接着老人用自己“从钱空往葫芦里倒油”的精彩表演证明了自己的话,陈康肃公无话可说了。
“无他,惟手熟尔”这句看似朴实的话,实则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无论学习一门技术或者从事一项工作,都不能凭借耍小聪明,而是要下一番苦功夫,在反复训练的基础上,才能一步一步达到“巧”的境界。一旦入“巧”,才表明一个人真正学会了这项工作或技艺,具备了相应的工作能力。
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也是这样,有时候教师课堂上讲得很明白,学生也当堂理解了,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但最终的结果却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有的老师善于指导学生复习巩固,而有的老师却做不到。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学生看上去天资聪明,思维灵活,课堂上接受新知识很快,但考试成绩就是不理想;而一些看上去并不聪明的学生,最终却能考出好成绩,这又是什么原因?第一种类型的学生虽然头脑聪明,但没有养成复习和练习的良好习惯,边学边忘,自然不会取得好效果;第二类学生却不然,他们往往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一旦学会,就会通过不断的复习和训练把所学的知识巩固下来,所以最后就变得聪明起来。按照心理学的解释,90%的人先天素质大体相同,只有各5%的人要么智力超常,要么有智力障碍。这90%的人能否成功,我觉得有没有在学习、做事中下苦功夫反复训练的良好品质,应该是一条衡量的标准。
这又使我想起了练习书法。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最近一个时期,我一直在网上听南开大学书法研究生导师田蕴章先生的讲座,田先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学习书法不能靠聪明,无捷径可走,非下要靠苦功夫练习不可”。书法诸如执笔、运笔、点画、结构、章法等方面的知识是有限的,许多会写毛笔字的人都会讲,也有现成的书籍可读,聪明人一听就明白,一学就会,但是掌握了这些知识,却不能成为书法家,真正在书法上想要有点进步,需要下苦功夫一笔一画的练习,在反复练习中理解法则,运用法则,进而在熟练的基础上达到“巧”的境界,舍此无其它任何捷径可走。这真是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