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09-07-06 18:54:23)
标签:

教育观察

教育思考

教育杂谈

人文教育

感悟随笔

分类: 王营评教育

素质教育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文/王营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然而在现实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轻理轻文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导致学生人格不健全,进而失去了民族精神之魂。

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院士1982年在美国的一个大学访问时,有几个华人教授对他说,内地教育有一个缺陷,内地留学生ABC很好,XYZ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也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不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请问,这种学生毕业出来后,能为中国服务吗?能为中华民族服务吗?

这段话说得非常形象,问得也非常精彩。“ABC”很好,是说英语学得很好;“XYZ”很好,是说数学等专业知识很好;“懂美元英镑”,是说这些学生有经济头脑;“不太了解长城、黄河”,是说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地理,“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一点也知道《史记》、《四书》、《资治通鉴》”,是说他们一点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一个失去了民族文化之根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服务的,充其量只能算一架科学知识的机器,为别人所操纵。

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是由事实为证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国家派出的留学生,只有30%左右的学成回国,近70%留在了国外,有的已在国外定居,成了名正言顺的外国人。难怪有人嘲笑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在为美国培养人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如物质待遇、科研条件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恐怕是这些人缺乏最起码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这些人与蔡元培、陶行知、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教育家和科学家相比,是多么得可悲而又可怜。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都曾接受过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都读过《论语》,背过《四书五经》,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成年后他们都曾到国外留学。然而,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毅然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条件,回国参加建设。钱学森当年回国的时候,可谓困难重重,但他冲破了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些人心里装得是国家民族,想的是国家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时期饱读的文化经典,滋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可见,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人文素质是多么的重要和迫切。

有人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传统的传承”,这句话非常准确概括了中小学生学习经典的作用。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更要通过本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爱国情怀,这是做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事实上,经典就象营养,它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增强精神的免疫力。当下,中小学仍把历史、地理等学科当做副科,英语在“3+X”高考中仍占居重要的分量,长期这样下去,我不知道学生还有多少时间去阅读经典?不知道他们的人文精神从何而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