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为什么会放弃高考?
(2009-04-28 17:29:38)
标签:
感悟随笔教育观察教育思考教育杂谈随笔/感悟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农村学生为什么会放弃高考?
文/王营
据调查,在重庆市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记者采访了部分区县负责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称,高三学生最后放弃高考的原因很复杂,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有的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找不到工作,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重庆日报》2009年3月28日)
请注意上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放弃高考”、“多是农村考生”、“迫于无奈”、“严峻的就业形势”,把这几个词语连在一起考虑,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考生面对大学毕业后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不放弃高考!我们不禁要问,城市考生大学毕业后同样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什么他们没有放弃高考?难道农村考生全都不如城市考生优秀?
俗话说,十年寒窗苦读,为得是一朝出人头地,为什么面对高考这样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这么多的农村孩子选择了放弃?我想,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几乎大多数人都能分析一二,不就是因为上大学学费高,城里人能供得起,农村人供不起吗?还有,城里人的孩子大学毕业后,门路广,容易找到好工作,而农村人的孩子找工作难,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谁愿意让孩子白花钱、找罪受?因此,读大学真的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早点让孩子打工挣钱,养家糊口,过平静的日子,这就是所谓的“新读书无用论”。
其实,这一观念早在孩子上初中的时候许多家长就已经形成了,有的孩子初中还没有毕业,没有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父母就逼迫孩子辍学,外出打工;很多情况下是上完了初中,家长死活也不供孩子上高中了。温总理最近在提到重点高校农村生源下降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事实上,很多农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经退出竞争了”。另据2008年《中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的结果表明:来自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与专业技术人员等传统和新兴的优势阶层的子女获得了最多进重点高中的机会,而社会弱势阶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则逐渐减少,尤以工人、农民的子女最为下降。也就是说,农村孩子从进入高中前就已经有大多数辍学了,因为高中段不是义务教育,要收学费,读三年高中也要花费家里不少钱。
这样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来就要依靠这些具有初中或高中文凭人来建设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也许能够通过外出打工,学得一技之长后进入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家乡做贡献,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据我了解,那些没有文凭的外出打者,大多进入了农民工的行列,从事的是一些搬运、建筑之类的苦力活,赚的是血汗钱,也没有安全保障,一年下来,身体累出了毛病,也赚不了几个钱。而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身怀一技之长,大多从事一些有科技含量工作,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因而他们工资高,工作也稳定。
退一步讲,农村人难道真得不想供孩子读高中、上大学,为孩子将来谋一个好出路?这也不符合事实,无奈是大学学费太高,他们真得供不起。记得我们这代人上大学的时候,大学不但不收学费,每月还有一定量的生活补贴,那时候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是站在同一起点上参加高考竞争。高校产业化以后,就没有这样的政策了。我想,高校如此“产业”下去,大部分农家子弟上不起大学,国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否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