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基层教研员的职能定位
(2009-03-16 11:19:31)
标签:
教育观察教育管理教育思考教育杂谈随笔/感悟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素质教育背景下基层教研员的职能定位
自去年全省素质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面对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基层教研室何去何从?教研员的职能如何定位?张志勇厅长在一次会议上对此曾提出过明确要求,他强调:教研工作者是我省基础教育战线一支很重要的队伍,是课程教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基教司副司长朱慕菊也指出:教研机构和教研员是中国才有的一个特色,随着课改的深入,这支队伍的重要作用更加不可缺少。可见,教研员有着教学研究、教学指导、教学服务和教学业务管理的职能。
一是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学校扎实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阵地、主战场,基层教研室和教研员要充分发挥研究指导职能,帮助一线教师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时,基层教研室要依据素质教育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工作评价方案,并通过经常性的视导、会诊和专题调研,抓好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的改进,探索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达标率,积累成功经验,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是要深化课程改革,帮助学校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基层教研室和教研员要指导学校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坚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着力开展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加强三级课程管理,重点抓好地方课程开设和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工作,提高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课效果。要积极开展优秀校本课程评选活动,以校本课程建设带动特色学校建设。同时,要指导学校开展好以“小课题”为标志的课题研究,大力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帮助学校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和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是要注重培植典型,推动区域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基层教研室和教研员首先要注重加强本区域教学名校建设,指导各类学校积极参加省、市级教学示范校评选活动,并定期开展本地区教学示范校评选。对已评出的省、市、县级教学示范校实施重点培育,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促使他们在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品位、建设一流校园文化和教师队伍方面有新突破,并向更高层次发展。其次,要培植一批在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方面具有明显特色的新典型,推进区域教学工作整体上水平。要在本区域不同学段选择3至5处基础较好的学校,进行全面剖析,跟踪指导,确立改革重点、工作着力点和发展方向,通过精心培植,使其在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起示范引领作用。同进,要注重加强名师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县级教学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建立分梯级、成序列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成绩认定评选机制;构建动态管理、定期考核和培养提高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的跟踪培养与管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引领作用,鼓励他们成为学科教学的专家。教研员要注重发现一批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教学水平高、个性特色鲜明、教学效果好、轻负担、高质量的优秀教师典型,采取现场会、研讨会、观摩课等多种形式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学工作的均衡协调发展。
四是要注重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努力提高研究和服务水平。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教研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水平,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基层教研员必须增强压力感和紧迫感,坚持深入基层,搞好服务,潜心研究,争做本学科教学改革的专家。本年度,我县实行了“2+3”工作模式,要求教研员每周要保证在基层学校待2天,在机关待3天,每年要有3个月以上的时间在学校层面服务、研讨,每人每年听课不少于100节,上示范课不少于8节,并积极参与基层学校教研、科研活动,督促学校抓好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改革,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动本学科教师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求教研员树立“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理念,结合学科教学实际,积极申报一项教育科研课题,并通过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等方式,广泛收集资料,扎实开展行动研究,构建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科教学质量。同时,要求教研员加强教研交流平台、备课平台、培训平台、案例展示平台的开发建设,要建立自己的“教研博客”,并启动本学科名师和教学能手博客建设工程,实施网络集体备课、网上论文评选等活动,努力提高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