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秘诀是“痴迷”
(2008-10-29 11:46:59)
标签:
感动瞬间感悟随笔人生启迪教育观察教育杂谈教育思考教育 |
分类: 王营评教育 |
成功的秘诀是“痴迷”
文/王营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该剧讲述的是香港著名爱国武术家李小龙短暂一生的传奇经历,观后在令人深受感动的同时,也获得一些做人、做事的深刻启迪。
李小龙成功的第一秘诀是对武术的“痴迷”,他是一个十足的“武痴”。李小龙从小喜爱武术,年轻时宁愿放弃学业,也要拜师学艺。每当发现一种新的武术套路,他几乎忘记了吃饭、睡觉,反复琢磨,不停地练习。正是凭借这份对武术的“痴迷”,使他在同等情况下学习一种拳法要比别人快得多。后来,他把这种“痴迷”劲迁移到武打电影创作上,开辟了香港功夫影片的一片新天地。
有了这种“痴迷”精神,使李小龙对武术具备了一种超乎常人的悟性,这是他成功的第二秘诀。剧中一位外国武术家曾这样评价李小龙:“别人是用身体练武,而李小龙是用脑子练武”。从香港来到美国后,他考取了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师从凯恩教授学习中西方哲学,这就使他有更多的精力对武术做深刻的哲学思考,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学思想。他从中国古代道家阴阳学说中领悟到武术的实质是“攻”和“守”,进而大胆改造自己的拳法,摈弃无用招式,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武术指导和实战比赛中,打败了一个个号称“拳王”的美国武林高手,将中国武术传遍了整个世界。
也正是凭借这种“痴迷”精神,使李小龙能够广泛吸纳各路拳法的长处,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拳法——“截拳道”。少年时,他曾跟随父亲的好友邵如海学习过洪拳、少林拳等;上中学时,他又师从永春拳掌门人叶大师学习永春拳,并掌握了该拳法的独门绝技“寸拳”,此间他获得全港中学生恰恰舞、拳击比赛两项的冠军。来到美国后,面对高手如云的美国拳坛,他在永春拳的基础上,先后学习了日本柔道、菲律宾拳、泰拳、双节棍以及柔术。他认为,武术只有在相互切磋中才能向前发展。为了学习一种搏击术,他不顾外国人的歧视和冷潮热讽,曾好几次被对手打得遍体鳞伤。凭借这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和自己对武术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李小龙借鉴各路拳法的长处,最终创立了“截拳道”,成为全美第一搏击高手。
李小龙对武术的“痴迷”,根本原因是他对“东亚病夫”这一称呼的切齿之恨。他深信,武术的发源地在中国,中国武术是世界上最强的搏击术,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强大精神支柱。
李小龙的事迹让人震憾、感奋。震憾之余,我想到是教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可能像李小龙那样取得震惊世界的成就,但我们是否也对教育事业抱定了一种“痴迷”的追求?是否经常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吸纳百家、自成一家的创新勇气?
就拿李小龙对武术的哲学思考来说罢,似乎对我们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好的帮助。他把武术的实质概括为简单的两个字——“攻”和“守”,最终目的是把对方打倒。其实,教学难道不也是简单的两个字——“教”和“学”吗?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为了学,学促进教,二者相辅相成,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有关教育教学的一切研究都要围绕着怎样有效地“教”、怎样有效的“学”展开,凡是与此无关的花架子以及繁琐的形式教师都要有勇气舍弃。再比如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怎样形成风格?是把自己封闭起来,闭门造车搞研究?还是像李小龙那样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别人长处,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其中既需要学校管理者转变观念,把学校创设成学习型组织,更需要教师有接纳别人、改革自新的勇气。无论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社会,“文人相轻”的陈规陋习必须退出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