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瓜及地瓜干

(2008-09-17 10:56:33)
标签:

感悟随笔

教育杂谈

人生启迪

感动瞬间

文学/原创

教育

分类: 文学世界

地瓜及地瓜干

 

王营/文

 

地瓜,俗称芋头,是一种秋季作物。地瓜干——顾名思义,就是用地瓜擦(切)成的干,晒干后磨成面粉,可以做煎饼、窝头等食品,也可以直接煮食。

我出生于60年代中期,那时候地瓜是家里的主食,平时吃得是地瓜面煎饼,喝得是地瓜面糊糊,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两顿白面饭。从初中到高中,地瓜面煎饼与我一起度过了六年美好的中学时光,虽然现在想来生活非常艰苦,然而比起比我大几岁的人,这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因为还能够勉强填饱肚皮,没有品尝过没东西可吃的挨饿滋味。

地瓜食品说起来好听,看上去却是黑糊糊的,吃起来并不怎么爽口,也没有什么营养,偶尔吃上一两顿,倒是可以调节胃口,如果长期把它做为主食,其营养价值便了了无几了。上中学时由于长期食用地瓜面煎饼,吃得我面黄肌瘦,头发发黄,胃里直往上冒酸水。看到个别家庭富有的同学吃玉米煎饼、白馍,馋得我直往肚里咽口水。偶尔也与他们交换着吃,但这种事情并不经常发生。

地瓜食品虽然难吃,然而加工程序却异常复杂。从地瓜成熟到变成桌上食品,要经过擦、晒、拾、藏、磨等几道工序。

过了农历八月十五,田里的地瓜陆续成熟。用链刀砍去覆盖在上面的地瓜秧,便能看到熟透的地瓜撑破地面,田野里到处是像张开嘴巴似的裂缝。辛勤的农人用镢头三下五除二,便把它们从地里刨了出来,使它们重见天日。刨地瓜这活儿虽然很累,然而却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一镢头刨下去,再使劲一提,几个大大小小的地瓜便露出地面,几乎没有扑空的时候。不久,三五成群的地瓜摆了满满的一地,圆得大如婴儿的头颅,长得状如牛角,形状各异,着实让人喜欢。

接下来的活儿是擦(切)地瓜干,大多是在月良朗星稀的晚上,白天刨,晚上擦,农人知道秋天活必须打紧。先是生产队按每家人口将地瓜分开,等到开始擦地瓜干时,已是月挂中天,天地间亮得像白昼。擦地瓜干用得是一种特制工具,我们那里叫做“擦床子”,只须将地瓜放在上面,用手控制地瓜使其快速上下垂直运动,地瓜就在链刀下变成了厚薄均匀的地瓜干,速度快的能够一小时擦二百多斤。擦完后将地瓜干撒在地上,均匀摆开,等待风吹日晒将其晾干,此项工作便告一段落。

每当此时,整个田野里到处传来擦地瓜干有节奏的“嚓嚓”声,一夜之间黑色的田野变成了白花花的一片,像下了一层薄薄的雪。我当时年龄小,大人不让我擦,让我摆地瓜干,因为擦地瓜有危险,稍不留心容易擦破手,而且劳动量也大。然而我最不愿意干的活儿就是摆地瓜干,枯燥、乏味,远不如擦地瓜来得刺激、有趣,于是等到十二、三岁的时候,我也能像大人一样擦地瓜干了。

如果天气好,地瓜干在地里晾晒三四天后,便可拾起,运回家贮藏起来。“拾瓜干”也是一项艰苦、乏味的劳动,一会站起,一会蹲下,必须将大大小小的地瓜干一片片捡起,放入筐中。然后装进袋里,将其运回家,放入偏房用高粱秸搭成的棚上或者粮囤里,这一过程也需要四五天的时间。

这样看来,从刨地瓜开始,到把地瓜干贮藏起来,前前后后接近半个月的时间,既费时,又费力,如果赶上天气不好,下起绵绵秋雨,晒在田里的地瓜干就会发霉、变质,农家一年的希望也许就泡了汤。那为什么还要种植这种作物呢?原因就在于我们那里是山区,缺水少肥,完全靠天吃饭,不能种植像玉米、小麦之类的农作物。地瓜这种作物一不需要浇水,二不需要施肥和田间管理,产量又高,自然成了农民首选的作物,再加上当时农业科技不发达,又是大集体,有谁愿意想办法、出力多打粮食呢?如今好了,当年的地瓜田几乎全部改种了花生等经济作物,还有的栽上了核桃树、枣树等经济林木,一年下来收入几千元,农民再也不用吃地瓜面煎饼,喝地瓜面糊糊了。

地瓜干还有一项特殊的用途——酿酒,当时大约三斤地瓜干可以换一斤散装的白酒。每当春节来临之际,父母便让我用自行车驮上三四十斤地瓜干到县东部的磁窑酒厂换酒,以备年后招待客人之用。用地瓜干酿造的酒浓烈、甘甜、后劲足,并且散发着一股浓浓的地瓜清香,恰似家乡人淳朴率真的个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