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素质”,关键看表现
文/王营
近日,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三应届毕业生张孟苏,今年高考分数考了445分(文科),在国内只能上个独立学院。在武汉大学参加一场招生咨询会时,张孟苏看到西南大学的一位女老师正在拆雨篷,她就走过去帮了忙。这个不经意的动作,被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师看到了。经过面试,当即决定预录她为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生,并给她提供4年20万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7月13日《楚天都市报》)。
看了这则消息,我真为张孟苏感到高兴,这真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兴奋之余,我不禁想,张孟苏“这个不经意的动作”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是出自于她本人长期的“素质”积淀?
据悉,张孟苏在参加长达半个小时的面试时,时而用英语口语,时而用普通话,向5名面试考官推销自己。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二等奖,全国网络英语综合技能三等奖,全省书信作文大赛一等奖,英语口语三级……得知张孟苏综合素质如此全面,新加坡老师如获至宝,当即决定预录她为新加坡政府理工学院学生,并给她4年共20万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还据了解张孟苏的有关人员介绍说,张孟苏平时主动与人交往与合作、乐于助人,高中三年他一直是个“活跃分子”:担任校学生会宣传部长、团支书,经常为宣传海报等事情熬夜;担任校文学社社长,带领社员组稿、编辑、拉广告,出了一本文学刊物;发起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同学去老区体验生活……在同龄人中,张孟苏是一个“强人”。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可见张孟苏乐于助人的表现绝非偶然,是她平时日积月累的结果。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形成并非一两日之功,判断他(她)是否有“素质”,不是靠拿出几项特长考级证书所能证明的,而是靠得平时的积累和关键时刻不同寻常的表现。我们整天都在喊素质教育,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到底如何呢?有的人进入大学后不能料理自已的饮食起居,适应不了大学生活;有的人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令人堪忧;有的人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几乎变成了孤家寡人。凡此种种,我们能说这些人综合素质高,是“人才”吗?
张孟苏是不是“人才”?也许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按照一般以考试分数为主的评价标准,张孟苏算不上人才,至少国内重点大学不会发现他,也不会录取他。但是,我们相信,张孟苏善于与人合作、乐于助人的较高素质以及广泛的兴趣,一定会使她将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作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因此,追问张孟苏是不是“人才”,就如同追问雷锋、许多抗震英雄等英模人物是不是“人才”一样可笑。
张孟苏的经历以及前段时间清华是否录取蒋方舟的讨论,对于当前中小学如何全面评价学生,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无疑是一个有益的启示。据有关消息称,山东等省正积极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深化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尝试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考试评价相结合,做为高中阶段录取学生的依据。天津市也将废除高考“一考终身制”,
高等院校招生将参照高中考试成绩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全面衡量,择优录取。这些改革使我们听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福音,企盼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千千万万个张孟苏、蒋方舟式的学生步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校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