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华大学为何不能录取蒋方舟?

(2008-07-10 18:29:32)
标签:

教育观察

教育思考

教育杂谈

随笔/感悟

创新教育

分类: 王营评教育

清华大学为何不能录取蒋方舟?

 

文/王营

 

    据悉,6年前因为写了一本涉及早恋、同性恋话题的小说《正在发育》,11岁的少女作家蒋方舟成了争议的焦点。如今,这位话题少女又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今年高考总分561分的蒋方舟将被清华大学降低60分破格录取。此事一经媒体报道,引起一片哗然,一时众说纷纭。支持者认,清华“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了“名校风范”,这是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成功例子;反对者认为,降分录取对其他考生不公,此举严重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侵害了别人获得更好教育的机会。

    录取蒋方舟真的有违教育公平原则,对其他考生不公吗?这一说法从高考政策的角度考虑,显然站不住脚,因为蒋方舟此前参加了清华大学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在我国已经实行了几年,是国家在高中学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据说,蒋方舟经过申请、初审、笔试、面试几道门槛,与来自全国的其他900名考生一起,顺利通过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如果降分录取蒋方舟有违教育公平,那么所有大学降分录取自主选拔考生就不违背教育公平?况且,据清华大学在湖北的招生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蒋方舟也并不是第一个加60分录取的,去年学校在华师一附中招收了一个名叫石珞加的音乐特长生,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也给了他60分的加分优惠政策,被学校电子信息系录取。假如蒋方舟的自主招生考试的过程经得起公众的拷问,清华录取她又有何不可?

    很明显,反对清华录取蒋方舟的人是患了“红眼病”,或者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想以“教育公平”为幌子,反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高校作为科学和文明的首善之地,理应“不拘一格降人才”,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学都不乏这方面的成功尝试。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数学成绩只考了15分,因才华出众、中英文成绩特别优秀,被学校破格录取,受到罗家伦、吴宓、叶公超等人的欣赏,被当做特殊学生看待。臧克家考当年考山东国立青岛大学时,数学成绩很不理想,也是被破格录取为特别生,在学年考试后才改为正式本科生。1931年,吴晗报考北京大学,中英文两科获100分,数学考试是零分。北大当年不予录取,但清华大学却破格录取了他,后来成为研究明史大师。试想,这些人如果当时不上大学,现代中国也许就会缺少一批一流的大师和学者。

    举这些例子并非要求学生片面发展,也不是提倡让学生过早偏科,提前做出不成熟的“人生规划”。事实上,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还是应该掌握终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为其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但是,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均衡发展,学生也不可能门门功课全优,成为样样精通的“全才”。基础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要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注意培养那些某些领域有特殊天份、特殊才能的学生,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上冒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人才”。清华此举使我们看到了特殊人才培养的希望和曙光,是对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有力支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