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宽容和仁爱温暖迷失的心灵
文/王营
据《京华时报》4月13日报道:19岁的打工者丁亮入室抢劫,他连刺威海市52岁的退休女教师李建华近10刀,自己却在巨大的紧张中彻底崩溃。在确信不会被伤害后,女教师并没有拨打110,而是打通了120,并称丁亮为自己的儿子。事发后,丁亮拒绝再次面对女教师。在惊心动魄的10分钟血腥抢劫之前,这个性格孤僻的年轻人辞掉了家人刚刚为他找到的工作,拒绝接听家人打给他的电话。从事了30年幼教的李建华,承认自己对孩子有着特别的感情。曾经有孩子一天犯了多次错,她也是好好教育,从不发怒。4月11日,丁亮被威海市环翠区公安局以抢劫罪批捕。李建华说,这些天她已经了解了丁亮的一些情况。从整个抢劫搏斗的过程中,她也感受到了丁亮是第一次干这种事,对方的恐惧和茫然也使得她最终未受到致命伤害。“对一个犯错的孩子,肯定要去挽救他。只要他还有一丁点的良心,他就一辈子都忘不了。”李建华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感化这个犯错的孩子,让他不再孤僻、偏激和极端,起码在他以后再有类似冲动的时候,能够想到她,她就满足了。
这真是一位充满宽容和仁爱之心的女教师,面对正在伤害自己的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让公安局把他尽快抓获,而是抓住机会尽全力挽救他、感化他。李老师的这一行为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和为师者无私的大爱,但愿这位青年能够通过这次犯罪的痛苦经历,迷途知返,如李老师所希望的那样,改掉自己孤僻、偏激和做事极端的毛病,不再发生类似的冲动,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无独有偶,我想到了2007年4月16日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重大校园枪杀案,32人遇难,凶手赵承熙自杀身亡。在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令人意外的是,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据媒体报道,在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在他们看来,凶手本身也是受害者,因为他心理有疾病,可惜没有及时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在悼念活动中,校方也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
这两件事都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因为犯罪者毕竟也是人,但是两者的表现方式又不完全一样,前者尊重在先,后者尊重在后。把这两件联系起来看,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正在犯错误的人,如果发现及时,采取适当的方式感化他、救治他,就有可能使他痛改前非,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否则,如赵承熙一样,将会酿成令人痛心的悲剧。
事实上,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也是经常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话题。有的学生受武侠小说影响,重江湖义气,喜欢打架斗殴,其行为常常令家长和老师头痛;有的学生沾染了不良习气,抽烟喝酒,为进网吧偶尔偷窃或抢劫同学钱财,甚至出现一些越轨行为;还有的同学因家庭或其他原因,导致心理发育不正常,常有一些偏激言行等等。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绝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动辄以“开除”做为惩戒的手段,将他们准向社会。我们唯一要做的是:及时发现他们言行中存在的问题,找清问题的根源,与家庭、社会联手,尽最大努力教育他们,转化他们,这样做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