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事迹是思品教育的好教材
文/王营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差一直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在这次特大地震灾害面前,灾区涌现出许多勇于自救和救人的小英雄的感人事迹。我一直在想,如果把这些事迹编成小册子,做为中小学对学生进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校本教材,引导学生用心去阅读、感悟和体会,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 6月4日,教育部在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举行《挺起不屈的脊梁——抗震救灾中孩子们的感人事迹之一》学习宣传材料的赠书仪式。这本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先期紧急印制出来的,共36万套,免费赠送给全国中小学生。这本学习宣传材料用生动的文字记录了教育部首批表彰的11位“抗震救灾优秀学生”的先进感人事迹。包括年仅9岁却勇救两名同学的“小班长林浩”;用双手挖刨4小时,最终救出同学的马健;在废墟下带头唱歌为大家鼓劲的甯加驰等知名小英雄。
我很快在网上搜索到这本书,进行了认真的阅读。读着读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我真为小英雄们在危难之际表现出的坚强而感动,特别是那个可爱的“敬礼娃娃”——朗铮的形象,不时在我眼前闪现,久久挥之不去。从这些可爱的孩子身子,我看到了什么是坚强勇敢,什么是团结互助,什么是乐观向上,他们在灾难面前挺起的不屈脊梁,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吗?
无论是小学的“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还是中学的“思想品德”课,给人的感觉总是说教意味太浓,教师把本该让学生体验的德育内容,当做知识的条条框框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备考试之用,这样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自然效果不佳,甚至会使学生在记忆某些道德信条时产生抵触情绪。有了抗震救灾中这些生动感人的事迹,不仅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而且为学生理解、感悟思品课程中的道德知识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注脚。有时候,我甚至极端地想,把中小学的思想课程都编成一个个有教育意义的道德故事,再辅以相应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读”和“做”中生成道德品质,可能比教师空洞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但愿“之二”、“之三”、“之四”快点出版,也希望全国的中小学都用好这套宣传资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