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身子给孩子讲话
做为孩子成长引路人的校长或者是教师,应以怎样的态度给孩子讲话?师生之间到底应建立一种怎样的人际关系呢?
近读晓晓竹荐自《海口晚报》的文章《让孩子结识校长》,深受启发。文章说的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小学,对1990年本校毕业的300名学生进行了长达15年“成长追踪”。最近,他们整理出了跟踪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300名毕业生,分别上完初中、高中和大学,并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已经得到提拔重用的68人。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68人中,当初在小学时,有33人给校长写过信,有20人与校长共进过午餐,有12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也就是说,68个最先得到社会认可也最先找到用武之地的学生中,有65人在小学结识校长,占95.6%。
看了这个结果,这所小学的校长非常惊讶,全校的老师也很惊讶。经过反复分析和研究,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凡是上学时能结识校长的人,一般都具备三个特征:一是不怵权威,二是善于与人沟通,三是乐于在“大人物”面前自我表现。于是在威尔逊校长和老师们的倡导下,这所小学从2007年开始,开展了一系列“勇敢者活动”,引导孩子通过写信、发邮件、打电话等不同的形式来关心时事、关心环境、关心他人,并进而结识校长和各种大人物。
校长应该算是一所学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学校的“大人物”,校长与学生的关系,竟然能够影响孩子们将来的发展,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校长是否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结识”自己的机会?在我们国家,许多校长是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地方官”,学校内部有一套等级森严的管理体系,强调要下级服从上级,学生服从老师。校长是学校里的“大忙人”,个别规模较大的中小学,学生平时很难有机会见到校长,更不用说和校长交流,只是在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或毕业典礼上才能一观校长的尊容,即使个别学生通过“校长信箱”给校长写信,也很少能得到校长的正面答复,有的学生甚至毕业后也不认识自己的校长。这种以“听命”、“服从”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是否有利于我们孩子将来的发展?
读了上面这则案例,我同时还想起了自己经历的一件往事。几年前,我担任县实验小学校长,有幸和英国萨默塞特郡“米德谷社区小学”建立了友好联谊学校关系。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双方校长在第一年合作期间要进行互访。那年四月,米德谷小学校长杰弗先生带领他的四位老师来到我们学校,这是一位年近六旬的和蔼老人。访问期间,杰弗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参观了我们学校的各种陈列,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艺术节,并深入课堂听课,与老师们座谈,日程安排的很紧张,他们也很辛苦。但是无论工作多么忙碌,我发现只要一到下课时间,杰弗校长便带上翻译来到操场,或者蹲下身子,或者席地而坐,与我们的孩子倾心交谈。最后一天安排他们到学校下属的幼儿园参观,看了孩子们精彩的演出后,杰弗校长激动的流下了眼泪,欣然答应和小演员们合影留念。他们照像的姿势看上去很随便,有的坐在地板上将孩子揽在怀里,有的蹲下身子让孩子坐在膝盖上,更令人惊讶的是杰弗校长,他竟然双膝跪地,让孩子们围坐在他的左右和身后。在看看我和我的班子成员吧,一个个面无表情,高高地站立着,与孩子们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后来我去他们学校回访,亲眼看到孩子们课下追着和校长打闹,校长与学生共进午餐,边吃边谈,彼此没有一点距离感,看得出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的校长。
杰弗校长的这一“跪”,并没有降低他的人格,而恰恰说明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成人与儿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学校教育中,不要让孩子认为校长和老师是他们心目中的“官”,而是要创设一种平等的,不迷信权威、敬畏真理的良好人际关系,从而为孩子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心理准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