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印记
在我幼小的记忆里,贫穷几乎就是我的孪生兄弟,伴随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时光,在我心灵的深处留下了永久的印记。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山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祖父死的早,那时父亲才八岁,伯父十二岁,勤劳的祖母凭着坚强的毅力把伯父和父亲拉扯大,并且靠省吃俭用置办了几亩薄地,生活勉强过得下去。解放后,仅有的这些家当全部“入社”,我家也因此被划为"中农",但我从来没有享受过这种中农的富有,从我记事起,吃的是地瓜面,穿的是破衣烂衫,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了客人也很少能吃到肉,那时候我真的特别馋。
我刚上小学的时侯正值文革末期,街上到处贴满了大字报,学生们半天上课,半天到生产队劳动。有一年的秋天,我们班为某队刨花生,中午吃得是水煮地瓜,喝的是玉米黄豆稀饭,我一连喝了六碗,那是一种长期饥饿的人吃到一顿泡饭的满足。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几乎都是吃地瓜面煎饼读下来的,父亲每周只给五毛钱的零花钱,记得最少的一次给了两毛钱。伙房里的菜是绝对买不起的,我们吃的都是用罐头瓶装的自家腌制的咸菜,一星期一瓶,并且要算计好,不能一两天吃完。那时侯,能吃上白面馒头成了一种奢望,也变成了维系我读书的动力。大人们常说:“好好上学,等将来有了出息,吃大馒头”,在我心目中,能吃上馒头也就实现了共产主义。
再说穿戴。孩子都有虚荣心,见到别人有一件什么东西,自己也想要。上小学四年级时的那年冬天,我不愿在戴我的破棉帽,而想像别的孩子一样拥有一顶新单帽,并且里面垫上报纸,以抵抗老师的木条教杆。三番五次的哭闹,母亲才给我一块五毛钱,让我到临村的百货商店购买。谁知路上玩的尽兴,帽子没有买成,竟然把丢了钱。母亲大发雷庭,哭着把我打了一顿。要知道这一块五毛钱是我们全家一个月吃盐的钱。
上初中时赶时髦,做了一件黄军装上衣,四个儿兜的,这件衣服一直伴我读完高中。春秋天单穿,冬天笼棉祆。上学带的被子是一层薄簿的棉花,很少拆换,象铁甲似的,夜里经常被冻醒。望着窗外寒冷的夜空,听着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打鼾声,一种被贫穷折磨的凄凉感油然而生,并慢慢幻化成冰凉的梦呓。
锦衣玉食、香车宝马是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东西,追求美好安逸的生活是人的天性。我们的时代大多数人己经摆脱贫穷,而且还有一部分人在寻求高质量的生活,象健身旅游等,这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充分享受现代社会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回顾一下自己从前所经历的往事,可能会陶冶我们的人文情操,使自已以更加平和的心态从容地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