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布置家庭作业就能“减负”吗?
据报载:去年期末考试前,山东师大附小推出了家庭作业“减负令”,低年级控制在半小时之内,中年级控制在1小时之内,高年级控制在1个半小时之内。家庭作业数量在学校网站公布,老师超量布置作业或者作业设计不达要求的都要受到惩处,同时提出在这学期将取消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消息一出,顿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家长们纷纷在网站论坛上发言,很多家长持保留意见甚至坚决反对。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本应该得到家长支持,为什么很多家长持保留意见甚至坚决反对?难道不布置家庭作业就能“减负”吗?
家长反对学校取消家庭作业,可能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害怕孩子回家后无事可做,调皮贪玩,难以管教;二是由于受“分数唯上论”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过份关注,担心不做家庭作业会影响考试分数,将来考不上一个理想的学校,难以向孩子交待。鉴于这两方面原因,即使学校不布置家庭作业,学生的负担也未必能够减轻,许多家长会想尽千方百计给孩子施加压力,可能会给孩子请一个家庭教师,或者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特长班等等。
“负担”是一种心理感受,一般多指身体负担和心理负担。学校生活,学生除了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练以及正常的听讲、写字、做值日之外,一般不会参加其它体力劳动,身体负担几乎很轻。那么,为什么学生还会感到负担过重?我们是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方面的因素?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老师们都有这方面的感受,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可能不是负担;相反,若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再轻的学习任务也会变成负担,甚至使一部分学生滋生厌学情绪。古人“头悬梁、锥刺骨”不认为是负担,原因就在于他们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再来看是否布置家庭作业的问题,似乎能引发我们对学校教育的一些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学生学有动力,乐学会学,并对所学内容保持持久的兴趣,乐此不疲;要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进行有效的信息反馈,让学生每堂课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激发学生的成就欲望;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面向中下等学生,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家庭作业要“适量”、“有趣”,“因人”、“因时”布置,不能搞“一刀切”。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人若想学有所成,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幼想不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便取得理想的效果,是异想天开。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学生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