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配置
国务院办公厅最近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中央编办、人事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办法》明确规定,免费师范生入学前需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十年以上,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
这一办法的实施对于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积贫积弱的现状、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配置是一个不小的福音,同时也给成绩优异的贫困大学生指明了一条就业成才的道路。但是,静下心来一想,似乎觉得其中还有很多问题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据调查,当前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中小学人员紧张,有的教师兼任三至四门课程,负担很重。二是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有的农村小学年龄在50岁以上的教师几乎占到了80%,而且大多数是原来民办转公办的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年轻教师和科学、音体美等学科的专任教师。三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学校花大气力培养出来的优秀教师或者骨干教师,一有机会,“跳槽”者或者调往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者比比皆是。一项有关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的调查显示,当前有30.8%的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想换职业,而师资流失的基本走向为:农村流向城市,西部流向东部,非重点向重点学校集中,这种非正常流失,更加剧了农村学校师资紧张,导致了教育质量低下。
难道真得没有人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事实恰恰相反,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师范院校毕业生每年都有一大批返乡,而真正找到工作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待着吃闲饭,要么在家乡务农,毕业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失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学校人员紧张,师资队伍老化,另一方面想当教师的人当不成,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在于地方政府不想增加经费支出,因为多一个人就多一个编制,也多了一份工资支出。由此不难想象,免费大学生一旦回到生源所在地,是不是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
还有令人担心的一方面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间教师工资待遇差别极大,基本趋势是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城市高于农村,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即使同一地区,不同县市区、不同乡镇之间教师工资水平也有不小差距。这些重点大学的学生毕业后被安排到不同农村中小学任教,工资待遇也一定不会相同。相同的学历起点和工作水平,然而得到的报酬却有天壤之别,他们的心理能够平衡吗?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后,他们又将面临怎样的人生选择?
优化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配置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政府要通过实施宏观调控,让哪些教学水平低、年龄偏大的老师提前退休,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一批学历层次高、有工作潜力的师范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以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同时,政府要舍得花钱,尽最大努力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让全社会羡慕教师职业,从而吸引一批优秀人才走上教育工作岗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