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紧张的工作,一定要找时间,让工作的压力得到释放,才能保持好的心情和精神状态。
正值内蒙古自治区六十年大庆,从电视节目中看到有关报道,感觉这里的变化一定很大。同事中,有来自内蒙呼和浩特的,托亲戚买到了刘德华呼市演唱会票,周末,我们一行八人、两辆车从北京出发了。
北京的京昌高速是货运的主要路线之一,堵车非常严重,又是周五,我们下午一点出发,傍晚到达了呼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新建的呼市飞机场,白色的钢结构、玻璃建筑,现代、通透,进入呼市的主要大街,咖啡色石材的呼市市政府办公大楼矗立路旁,很气派,听同事介绍,这座大楼刚建成,百姓们意见很多,时间长了,才没有人去理会它。不过,继续向前行,一座座现代建筑、民族风格的建筑,让我们瞠目,感叹民族政策的优越。听当地人介绍,为了迎接六十年大庆,这条民族风情街,花费了9个亿资金和两年的时间。
走在呼市的街道上,用相机拍下了富有民族风情的建筑物,做成城市的名片,挺有意思的。只是希望,这样的美丽,不是面子工程,这样的色彩,不会在大庆之后就褪去。

这些建筑是蒙族风情,这里的店铺、路标...全都用蒙汉两种文字标注。

这是穆斯林风情街,建筑物的花饰、屋顶、颜色,都体现着穆斯林建筑的特色。
两条街紧邻,站在街边,一眼望去,简直无法想象,这里的建筑全是将原来的旧楼装饰一新出来的效果。
两种建筑风格中,蒙族风情色彩艳丽,花饰较多,显现着蒙古族人们的豪放性情。而穆斯林风情则以黄绿白颜色为主,色彩和造型都相对简单,这和穆斯林的教义和信仰十分贴切。
晚上,我们来到了位于呼和浩特市呼伦北路赛马场院内的“蒙古大营”,这里是在一个个独立的蒙古包中就餐,还有唱歌拉琴的演员相伴。
这里的蒙餐非常有名,手扒肉、烤羊肋排、烤羊背、沙葱(凉拌、炒鸡蛋)、奶皮子、奶茶、莜面...

奶皮子是我第一次吃到,同事介绍它的做法:把鲜奶倒入锅中用微火煮沸,然后用勺子反复扬洒,并不断点入生奶。直到奶上有凝结物漂起,便可撤火冷却,数小时后,蜂窝状的奶皮子便凝结成形了,此时用筷子将其慢慢挑起,控干沾在上面的奶水,对折放好,干后即可食用。同事还教我们,将奶皮子撕成小片,泡在奶茶中食用,味道更加鲜美。
呼和浩特的早点种类繁多,但当地人吃烧麦(当地叫稍美)和羊杂碎的特别多。第二天早晨,我们来到有名的“麦香村”,这里刚刚重新装修一新,只有烧麦,我们要了这里最具特色的羊肉烧麦,16元一两,一两八个(一屉),味道很香。同事告诉我们,吃烧麦,一定要喝砖茶,这里的人吃肉比较多,就是靠喝很浓的砖茶去帮助消化。
吃过早餐,我们沿着装扮漂亮的风情街到了大召寺。
和很多藏式寺庙一样,大召寺前也有排成一排的白塔。

大召寺的原有建筑已经被破坏,目前的寺庙,都是六十年代重新修建的。因为大召寺属于帝王家庙,所以采用的红墙黄瓦。
庙中的主殿中有大召寺的三绝:银佛、龙雕、壁画。银佛是全部用银铸成的,柱上盘附的龙是用纸浆和泥土混合而成的材料空心雕琢的,壁画也全部是矿粉研磨成的颜料勾画的。
主殿里,十几个喇嘛陆续进来,准备开始他们一天的学习。
大召寺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喇嘛,他们不像别的寺庙里,喇嘛看到游客尽量回避,而他们有的悠闲的坐在长椅上冥想,有的在角落里摆弄着手机,有的自得的吹着笙。
这里的鸽子,陪伴着这里的一切。

出了大召寺,正对着广场对面,是一条新开发修建的街道,可能还没有商户入住,冷冷清清的。虽然是开发商新建,但还是按照古建的样式进行了设计,几百年后,也会成为老房子。
右边是一条古街,还保留着经营的小餐馆、小商店,还有一些游商在这里叫卖羊皮、帽子...
古街里卖的酒,全装在用皮子缝制成的有特色的容器里。
这里的皮制品是特产,有用皮子烫的画、缝制的各种造型的纪念品,连小店的招牌都用皮子缝制而成。
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一些东西。一个人骑车走过,嘴里吆喝着:磨剪子唻戗菜刀,也会有人从二楼的窗户中探出头来应和:等会,磨把菜刀。 
这样的情景,这样的吆喝,让我仿佛回到童年的生活场景中。
街旁还有一座基督教堂,房屋很简单,没有什么装饰,醒目的红十字架立在屋顶。
内蒙是一个非常宽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这里有藏传佛教,有穆斯林教、还有基督教...每个教义各自有着各自的信徒,信徒之间也不会有什么冲突,这也许就是草原的宽广和包容。
街两边的只保留了两排房子,后面全都拆迁了,新建的高楼大厦,和破旧的红砖房,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小召寺与大召寺只有一条马路相隔,传说这里是西游记中西天取经时经过的地方,在寺外的牌楼上,雕刻着像猪八戒的图形。
五塔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东南部,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为五塔寺。
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高约16米,塔身均以琉璃砖砌成,塔身下层是用三种文字刻写的金刚经经文,上层则为数以千计的小佛,刻工精巧,玲珑秀丽。
它是全国保存完好的三座五塔寺之一。不过与北京的五塔寺相比,修复的痕迹太多,雕刻的精细也有所逊色。
佛像的神态祥和,自然。
塔的旁边还有一个挂满各种不同品种、不同形态瓜的小走廊,绿色、金黄色,给这座古塔增添了一丝生机。
六十年大庆,很多的空场、荒地被漂亮的围墙挡住,连北京的城市街道施工,也只不过是普通的蓝色铁板围挡,可见民族政策的倾斜。
这里的人非常讲礼数,我们想向路边的人问路,因为一时疏忽,只是摇下车窗,未能下车,他就用一口纯正的呼和音说:北京来的,也得有礼貌呀。同事下车询问,他才说:前面“豁拉子”(路口)调头。
中午,我们来到回民区的大清真寺,在这里的一家回民羊肉骨头小店儿吃饭,一份羊骨头、一份羊蝎子、六个焙子、每人一碗砸碎汤,七个人饱餐一顿,才花了100元,美。
这里的清真寺可以进入参观,但当地人告诉我们不要大声喧哗。
大清真寺的建筑以灰色、蓝色、绿色为主,在门窗上加了一些花饰,简单、朴素。
院中,望月楼与讲堂错落有致。

大门明显是清代的建筑风格。
铁艺的花饰很特别,很精致。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伊斯兰教的教义宣传。

正好赶上一家当地回族人在后院办喜事,男人全都带上白色的帽子,墙上贴着随礼的单子,挺有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