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一则新闻,随着旅游的发展,敦煌莫高窟的接待能力已经饱和,为了保护文物,这里也准备向布达拉宫一样,施行预约参观。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敦煌之行。
飞机已经到了敦煌的上空,向下俯视,一片戈壁、沙漠中,星星点点的绿色,一种别样的感觉油然而生。
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戈壁荒漠,北京延庆的“天漠”就是我所见过和走过的最大的沙丘,而现在,我们将要降落的地方,却满眼的黄色。
走下飞机,导游先带着我们绕行了敦煌市区,飞机上的忧虑一下子没有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都种满了各种绿树鲜花,一片片绿树林将整个敦煌市包围其中,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城市也很干净,并不是黄沙满地,阳光很强烈,但路边的绿树却勾画出一条条林荫道。
导游告诉我们,敦煌西面是沙漠,北面是戈壁,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河流的冲积,构成了敦煌这片内陆平原,敦煌是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由于时间和行程很紧,又不想错过一切美景,导游和我们商量好了两天的行程。
第一天--戈壁风光、雅丹地貌和玉门关。第二天--鸣沙山、月牙泉、莫高窟。
到雅丹地貌,要穿越一百多公里路程的戈壁,沿途景致单一,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漠,被强烈的阳光照射着,经常可以看到戈壁中的海市蜃楼。偶尔,也能看到一片绿洲。路刚修好,一路上很少有车,更见不到人烟。
戈壁会让你感到视觉疲劳,昏昏欲睡,刚开始的兴奋已经没有了,只有盼望着尽快到达目的地。
敦煌雅丹地貌又称“魔鬼城”,是一片刚被开发出来,可供参观游览的雅丹地质群,它位于新疆、甘肃交界处,距敦煌市180多公里,据说是30多万年前形成的。
资料中记载:“雅丹”是维吾尔语,原意为“陡壁的小丘”,是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是河湖中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
这里尽是些形状奇异、大小不等、由东北向西南排列有序的土丘。土丘又干又硬,有的从地面拔地而起,有的像战舰排列有序,有的则是生动姿态的各种动物,有雄狮,有孔雀,给人以无限暇想。从它的断面可以很清晰的读到它的形成,历经了很多的年代。

因为是偶尔安排的行程,未能非常细致的拍下更多、更奇特的“雅丹”,有些遗憾。
这里的阳光太强烈了,又没有任何的荫凉,地面被晒得滚烫,我们雇了几头骆驼,将长袖外衣脱下,蒙在头上,眼睛上还带上了墨镜,这样的全副武装,还是不能抵挡住这里强烈的阳光。骆驼很贪吃,一见到绿色,就会停下脚步,主人用力拉着、大声吆喝着。
在黑色的戈壁上,这只孔雀成了千军万马的统领。它的造型逼真。
归途中,偶尔看到了一段汉长城,城墙是用草和黏土砌筑而成,因为年代太过久远了,长城的主体风化的很厉害。
已经残破的长城在戈壁残阳中更显沧桑...
又前行了很短的路程,我们到了距敦煌78公里的玉门关。
“黄沙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站在这座古老而富有神奇传说的关塞--玉门关前,体会着诗中苍凉而悲壮的情绪...
玉门关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道。这里曾经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商队络绎不绝,使者往来穿梭的繁荣,如今已经不在。
不远处,一片绿草茵茵,一群白白绵羊,为荒漠带来生机,陪伴着这孤独的玉门关。
敦煌的日照时间很长,晚上的八、九点钟太阳才会西落,我们踏着夕阳,走过戈壁,回到了敦煌市区。
晚上,和同行的李姐,来到了敦煌的夜市,这里的人因为落日的时间较晚,十点以后,夜市还很热闹,有许多小吃的摊位,还有许多卖旅游纪念品的商贩,这里特产“夜光杯”、木刻、蜡染...商贩们来自很多地方,都很会做生意,他们中有些自己学会了木刻,现场给你制作,画面多是丝绸之路、鸣沙山、月牙泉、敦煌飞天...
第二天,为了能在鸣沙山看到日出,导游很早就叫起了我们。
敦煌的早晨,空气很凉爽,我们登上了一处观赏日出最好的沙山,这里的沙软绵绵的,很细,向上攀登总是进一步,退半步,必须手脚并用,为了能赶上日出,不得不从已经搭好的木梯向上攀登。
对面山上是一群日本游客,他们向我们招手,我们也用日语问候了他们。听导游说,敦煌的日本游客最多,为了保护这里的石窟文化和壁画,日本人在这里成立了基金会,为修缮和保护敦煌艺术,做了很多的事情。
渐渐的,东方泛起红晕,还没有登上山顶,太阳就已经开始缓缓的升起了...
从山顶下来太简单了,我坐在滑沙板上,用双手插到细细的沙中调节速度,平稳的在沙面上画出完美的曲线,沙山很陡,但很平滑。
这里的沙子,在刮风时会发出声响,因此得名“鸣沙山”。
蓝天、沙丘、驼队构成的画面,很美,让你觉得自己置身在沙漠中的驼队。
骑着骆驼,我们绕到被鸣沙山环抱的月牙泉,这潭泉水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月牙泉水清如镜。
据说,鸣沙山的地势很特别,刮风时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从山下往山上流动,因此月牙泉永远不会被沙子埋没,但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城市的建设,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的水面也随之不断缩小,也许有一天,会永远的消失。听说这里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正在采取措施提高地下水位,以恢复月牙泉的原貌。
为了保护月牙泉,泉边的沙丘是不让攀登的。
由于地下水丰富,沙丘边生长着绿树和青草。
美丽的敦煌,是一片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走过了漫长曲折的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更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和精美的石窟艺术。
史料记载:敦煌石窟是中国最早的石窟艺术,在敦煌城东南呜沙山,东端有断崖,开凿600多个窟洞,其中469个都有壁画和塑像。这些窟洞的开凿,开始于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据唐人碑记,最早的一个叫做莫高窟,是366年(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僧人乐尊所作。
石窟延峭壁而建,为了便于参观,搭建了石木梯子和外廊。
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大多的题材是神像和佛经故事,还有一些是供养人的画像,即开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

莫高窟中,汇集了不同时代的壁画,能够看到不同时代的服饰、器具、生活场景...为了保护这些壁画的色彩和完整,每天只能开放其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石窟,石窟中的壁画,还用玻璃保护着。现在莫高窟对面修建了纪念馆,里面已按原形状复制了早期的几个石窟,墙壁上也同样复制了壁画,也许有一天石窟将不再开放。当然,摄像摄影是一律不行的。我们很自觉的将这些东西交给了导游。
这里的导游,职业素质很高,他们知道这些资源是他们的财富,无论到哪儿,他一定千叮咛万嘱咐,不能拍照、不能攀越,如果见到有人偷偷使用照相机,即使不是自己的客人,他们也会上前严厉的制止。
这些壁画中,最有名的是飞天,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飞天是敦煌的象征,城市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飞天造型的雕塑、壁画、艺术品。
敦煌是沙漠中的绿洲,这里的植物也都是可以耐干旱的。
骆驼刺就是这里最有生命力的植物,这种植物茎上长着剌状的、坚硬的小绿叶,是戈壁滩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赖以生存的草,故又名骆驼草。它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让它在春天多雨的季节里吸足水份,所以它才能在恶劣干旱的沙漠、戈壁中生存下去。

敦煌行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但翻起这些照片,很多场景还能清晰可见,戈壁荒漠的空旷、鸣沙山的响沙、月牙泉水的清透、雅丹地貌的神奇、莫高窟的艺术瑰宝...
电视里看到过很多关于丝绸之路的影片和报道,真的希望能有时间去完整的走下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