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梦回春秋(二十五)—— 鲁、宋、卫、郑纠纷

(2018-03-12 19:24:04)
标签:

杂谈

宋穆公死前表明,一定要把君位传给侄儿与夷,以报兄长宋宣公废了太子与夷传位给弟弟的恩德。这件事是违反西周宗法制的,违反了宗法制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

宋穆公做了这个不计后果的决定以后就仙去了,自认为博得了兄友弟恭的贤德美名。但是他这个决定给宋国带来了大祸患。穆公的儿子公子冯知道堂兄弟与夷继位,怕与夷对他不利,赶紧就逃到了郑国躲避起来。


与夷继位为宋殇公。宋殇公一想到这个逃亡在外的堂兄弟就觉得不能饶了他。因为大司马孔父嘉说过“群臣愿奉冯也。”说明穆公儿子公子冯很得人心,那么对自己的君位就是莫大的威胁。于是殇公决定征伐郑国。


在伐郑之前,宋殇公和鲁隐公见了一面。《左传》记载说“公与宋公为会,将寻宿之盟。未及期,卫人来告乱。夏,公与宋公遇于清。”按《左传》的描述,鲁宋有心重修旧好,于是约见。但是这个时候恰逢卫国出了乱子,就是公子州吁杀桓公的事,这件大事把鲁宋的会盟给打乱了。为什么呢?因为公子冯出奔的郑国和发生了弑君案的卫国是长久以来的死敌,两国之间动不动就打起来。州吁为了立威要修先君之怨于郑,宋国持观望态度相机而动,暂时顾不上和鲁国会盟。


最后鲁隐公和宋殇公还是见了一面。按《左传》的说法应该是:要见面会盟这是早约好的,但是中间出了变故,所以后来匆匆见了一面,地址在“清”。这个清地既不是鲁国的也不是宋国的,是卫国的。“三传”无一例外都说“遇于清”。


“遇”的说法很有讲究。按当时的制度,诸侯朝觐天子的时候才能出国。朝完了天子才能朝诸侯,叫“朝罢朝”。如果两国的国君在朝天子或朝罢朝的路上猝不及防地遇上了,就要用“遇礼”。鲁隐公和宋殇公的会面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


《公羊传》解释说“遇”的意思是“不期也,一君出,一君要之也。”那么鲁隐公和宋殇公事先其实并没有定好见面的时间地点,是恰逢一人在外而另一个趁便邀约。谁约的谁呢?《穀梁传》说“及者,内为志焉尔。”这其中的“内”指的就是鲁国,是鲁隐公约宋觞公。这次不期遇的结果又怎么样呢?“志相投也。”双方十分地志趣相投。


但是奇怪的事在后面发生的事。


这时候宋国和卫国达成了一致。宋殇公想除掉公子冯;卫前废公州吁想借郑国这个老冤家立威于诸侯同时安定国内百姓。于是废公州吁就让人跟宋殇公说,你攻打郑国除你的祸害,我也借机算算旧账。君上你当主帅,我出人出钱帮你,再拉上陈、蔡一起,非把郑国干死,你看怎么样?宋殇公就答应了。


陈国和蔡国都是卫国的好朋友,一拍即合。宋殇公就想也拉个盟友。想起来之前和鲁隐公在清聊得不错就给鲁隐公送信让鲁国也一起来。但没想到鲁隐公不答应,没出兵。因为之前鲁隐公就听了众仲的话,废公州吁这个人人品实在不好,恃武好战,不致力于修德,早晚完蛋。而且打仗这种事,打起来就控制不住,要是波及到鲁国怎么办?


但是鲁国有个宗室公子翚,字羽父,坚决要求帮卫国一把,非要带兵援助卫国。羽父不听隐公的命领,擅自就带着军队出发了。实际上五国联军也没把郑国怎么样,包围了郑国国都五天,也就撤了。《左传》说“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就是卫国把郑国的步兵打败了,割了人家的庄稼回去了。


实际上郑国很有可能是诈败,不过就是骗骗州吁,满足他的虚荣心。废公也知道国内形势严峻,趁机也就下台阶了。郑国也是千乘之国,如果真要大动干戈不会不出兵车。


羽父这个人,就是后来在隐公和桓公兄弟间挑拨离间,最后参与杀隐公的人。也可能这次不听隐公的命令擅自出兵助卫伐郑就是他憎恨隐公的引爆点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