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文字杂谈(四)

(2017-11-26 14:30:11)
标签:

杂谈

​三,六国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是汉字形体发生剧变的时期。发生巨变的原因是文字开始被扩散,使用文字的人越来越多,因此文字的形体上出现了俗体字,俗体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春秋时期,建立在宗周故地的秦国忠实地继承了西周使用的文字。到了战国时期,地处西陲的秦国比起山东(崤山函谷关以东)六国要落后,所以文字的剧变发生得晚一些。

在正体字和俗体字的问题上,秦国和东方六国可以分为两派,很不相同。秦国的正体字和俗体字有明显的联系。俗体字仅以方折、平直的笔法来改造俗体字。战国时期秦国的正体字发展成后来的小篆,俗体字发展成了后来的隶书。

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则正体和俗体差别很大,此时六国通行文字和西周以及春秋时期的传统正体字相比,几乎是面目全非。

即便在战国时代,秦国继承来旧的传统正体字依然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唐兰先生把春秋时代的秦国文字和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以及秦朝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唐兰先生认为战国时的秦国文字和东方六国文字是应该区分开来看待的。

六国文字不仅指齐、楚、燕、三晋等国家的文字,而是把东方各国文字都包括其中。遗留至今的六国文字抱括几个种类:金文、玺印文、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

1,金文。

战国早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多是作器原由,子孙永保一类。中期以后铭文主要是作器年份、主管官吏、工匠名字等。战国时期青铜铭文比较例外的两个例子:一个是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铭文总数二千八百字,全部是讲音律的;还有一个战国中期的中山王铁足鼎铭文四百六十九字,铜方壶铭文四百五十字。

春秋以前,青铜器铭文都是铸在器物上。战国中期以后是器物制成之后用刀刻出文字,比如中山王鼎的长篇铭文就是成器后刀刻文字。

2,玺印文字。

战国时期的名国官、私玺印遗留很多,有铜印、银印、玉印。

3,货币文字。

当时货币以青铜为材质,形状各异,上面文字多为发行地的地名。但也有例外,楚国蚁鼻钱上的文字还不能解读含义。

4,陶文。

战国陶器上的文字,多为玺印打在陶器上,所以大部分陶文其实就是玺印文字。

5,简帛文字。

简帛文字难保存,因此珍贵。

西晋时曾在当时的汲郡(现在河南汲县)发现战国魏墓,其中有《纪年》、《穆天子传》等整部的书。这些竹简没保存下来,其中内容留传到现在都是当时人整理。目前有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两百多枚,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竹简。

帛书到目前为止,成篇的只发现了一篇,就是长沙楚墓被盗的,上面有彩画、墨书文字,讲到跟天文、四时有关的事情。

此外,六国文字还有一部分保存在金、银、漆、木、玉、石等载体,量少。《说文》及三体石经保存的六国文字资料称为“古文”。《说文》里除了小篆收录一部分古文及籀文。依据的是西汉时在孔子故宅墙壁里发现的用古代文字抄录的儒家经典,《尚书》、《春秋左氏传》等。三体石经是指正始石经,即曹魏正始年间被刻在石碑上的《尚书》、《春秋》两部书,每个字都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三体石经和《说文》相类,应同出一源。三体石经是研究战国文字的重要资料。

六国文字的形体特点是俗体字流行,俗体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简体。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加点画或是偏旁的繁化现象。俗体流行之外,六国文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各国文字异形。在春秋时代的文字里,地方性的异体字就已出现。

六国文字里正体和俗体关系复杂,有的俗体字几乎已经完全排挤掉了正体字。各国的正体都跟西周春秋文字比较接近,因此它们之间共同性也比较多。在目前看到的六国文字资料里,几乎找不到一种没有受到俗体明显影响的资料。


战国中山王鼎上的文字

古文字杂谈(四)

燕国印文

古文字杂谈(四)

​齐国印

古文字杂谈(四)

​齐国陶文

古文字杂谈(四)

​楚国印

古文字杂谈(四)

​楚国蚁鼻文

古文字杂谈(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