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三章:临危应变

(2017-03-15 10:48:34)
标签:

杂谈

​​

正殿里,阳光透过蒙窗的玻璃洒了进来。

几乎寸步不离皇帝的武卫将军刘桃枝在殿外的廊内来回踱步。

殿内虽人多,却安静异常,气氛很是紧张。

高澄独踞大床。他穿着淡绯色散花绫的袍子,头上发髻用一只云头玉簪挽着,未戴冠。稍加留意便看出来,两鬓有些松了。如此便让整个人有种浓睡初醒的感觉。

其实他已经有十几个时辰都没睡觉了。昨天在故邸发妻元仲华曾经住过的屋子里一夜无眠,黯然伤神。今天一大早又听说了南梁重兵袭来的消息,没一件好事。

高澄已经被折腾得寝食俱废,他面色苍白得有些过分。

侍婢阿娈走进来,手托银盘,上有一只青釉碗。无声行至大床边,将瓷碗奉上。

高澄接过来一饮而尽。他蹙了眉,想必滋味不好受。

阿娈退了下去。

高澄指了指殿内正中张挂的舆图,“诸公有何见解?”

他的绿眸子向大床下面的分列两边、设席而坐的几个人看过去。

侯景是为报仇来的。

殿里除了高澄,还有几个人:大司马高岳;骠骑将军、司徒孙腾;中书令崔季舒;侍中、卫府将军陈元康;廷尉、司空杨愔;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崔暹。

这几个人都是清楚前因后果的人,一时都沉默了,没敢贸然回答天子的问话。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舆图上。

侯景大军既已过长江,身后是江淮后盾,司州等地都听凭调遣。别忘了扬州还有个都督七郡诸军事的刺史陈霸先按兵相待。

大行台慕容绍宗在洛阳,手里也没有多少兵马。东边的济州刺史高季式是个软弱的人。要论忠心是没的说,但显然不是能力敌侯景的强硬作派。

河南州郡多,慕容绍宗要是顾此失彼,让侯景钻了空子,那就大大不妙了。

唯有倚重黄河,可一旦侯景渡河而来,邺城不远,齐国危矣。

“怎么,诸公都无言以对吗?”高澄的面色极其难看。

他本身就是身子不舒服,表面上看起来还沉得住气,极是沉稳安静,实际内里已经是焦躁不堪。焉能不急?

“陛下!”侍中陈元康长跪拱手,“既然侯景已经来了,没什么可议之处,不过是以兵挡之。此一战关系大齐存亡,当倾国力以对。臣愿为陛下前驱,先率兵迎击侯景。”

陈元康声音洪亮,也打破了殿内的紧张气氛。

高澄心里稍得安慰,总算有人说了些鼓舞人心的话,这本来也是他心里想的。

高澄刚坐直身子,急于开口,太着急反呛得咳嗽。

这下惊得几个臣子都起身跪直了,眼睛瞪着上面大床上的皇帝谁都不敢再说话。

殿角的阿娈捧了水来。

中书令崔季舒起身走到大床前,抚着高澄的背来回推上划下,一边放柔了声音劝道,“侯景本来就是大家的手下败将,何惧于他?再说梁帝的七皇子、湘东王还在林泉舍,陛下可遣使聘问,送书信给梁帝以质问其背盟之举。梁帝最重骨肉之情,难道真不要这个小儿子了?”

高澄已经缓过来。

崔季舒的话提醒了他。

高澄从大床上起身,他缓步走向大殿正中。走到舆图前盯着看了一刻,又回过身来环视几个臣子。

“崔公所言不错。既然明知是患,朕所悔者当日不曾绝了此患。侯景来袭,朕当巡狩河南,与之死战,方可永绝其患,保我大齐社稷。”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

“这如何使得?”异口同声的两人高声道。

大司马高岳和司徒孙腾互相看了一眼对方,同时起身走上前来。

别的几个臣子也纷纷跟着站起身来。

“大齐立国之初,人心尚未安定。陛下万安则齐国万安。区区侯景何用陛下亲征?高氏之基业建立、传承颇不易,凡事静以观变,再谋定后动,以免过于心急有所贻误才是。”

高岳是太祖神武皇帝的族弟,自然是比较看中高氏的基业。

“陛下,大司马之言正是臣心中所想。”孙腾也不甘于后走到高澄面前,“区区侯景何用陛下亲征?岂不是太高看他了?主上旦有所命,臣愿一马当先为陛下斩尽邪恶,绝了此患。”

高澄心里主意早已经定了,不为所动,向高岳、孙腾道,“立国之基,高氏基业之本,乃是齐国的庶民百姓,非朕一人。”

他转过身来,慢慢踱开几步。抬头看去,窗外刚才还是艳阳高照,不知道何时已经乌云蔽日。

殿内也开始暗下来。

正看到阿娈悄无声息地将灯一一点起来。

“朕非是不信慕容绍宗敌不过侯景,也不是不放心大司马和司徒。侯景举兵而来,难免天下生民涂炭,正是朕所痛恨之处。正为如此,才欲亲临豫州,诛杀此贼,以雪胸中之恨,以慰生民之苦。”

高澄对侯景已是切齿的痛恨。

崔季舒从后面跟上来,以袖掩面,哽咽道,“大家的仁君圣主之心……”

哪知道他话没说完,他的侄儿、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崔暹突然高声道,“陛下!臣暹虽无定国安邦之才,但蒙陛下不弃、受恩深重,常思以报陛下之恩。臣愿为陛下起草诏书檄文,诉梁帝之背信弃义、侯景之狼子贼心,让天下人尽知陛下胸中之仁义和胆气。”

刚才崔暹一直没找到说话的机会。他不甘于落在高岳和孙腾后面拾牙慧。这时抓住机会第一个表态。

高澄瞟了一眼崔暹,未说话,但慢慢走到崔暹身前,俯身亲手将崔暹挽了起来。

他的眼波流转到了一直沉默不语的廷尉、司空杨愔身上。

“遵彦寡言许久,还是不肯见教于朕?”他语气轻柔,似笑非笑。

天子面色一变,自然引人心惊,谁不是心思剔透?

杨愔“扑通”一声已经跪下来,“臣本是罪无可赦之人,主上待臣有天高地厚之恩,臣岂敢不剖心以对陛下?只是臣既无大司马、司徒之勇武,又无崔中丞之文采,也唯有对陛下的忠悃之心。臣思之,安于职分,陈力就列,便是臣能为陛下效忠之处。此外主上但有所命,臣必不敢辞,将为陛下甘脑涂地,在所不惜。”

说罢,杨愔叩首于地,一动不敢动。

“杨郎所言正是朕心中所想。”高澄笑得云淡风清,“朕视杨郎若股肱,杨郎也不必对朕以命报之。朕不过是想倚重尔之才学,并不是想要尔将性命奉上。”

崔暹留意到高澄并没有再去亲自扶杨愔起来,他心里暗自的忿忿不平这才淡了下去。

看样子,这事情也就这么定了。

议事毕,几个臣子叩辞而去。

出了正殿的几个臣子,看到庭中的两个小儿,纷纷行大礼而拜。

这两个男孩子正是高澄的儿子、齐国的皇子:太子高孝琬和兰陵郡王高孝瓘。

两个男孩子动如脱兔,静若处子,这时并肩而立,俨然大人模样。

兰陵郡王实在是貌美无双,比之美丽女子更甚,而且面相颇有异域的味道。

倒是太子,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和父亲极其相似,但多了几分温婉。让人心里不知怎么就觉得在太子身上看到了他的母亲、故皇后的影子。

正殿的殿门打开了,几个宫婢走出来。


​​本章完



作者:@沅汰

本作品在新浪微博首发

欢迎大家参与互动讨论,也可搜索  #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  进入话题

相关合作请私信联系​


​本书连续阅读:《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

了解本书前情,请阅读《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